旅游 tourism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朱家角旅游项目陆续上新 “阿婆”粽到底是哪位

新闻

歌声激荡,青春飞扬丨爱玛闪耀地带·校园新声计划即将唱响同济大学校园 歌声激荡,青春飞扬丨爱玛闪耀地带·校园新声计划即...

作为一所身负艺术底蕴的传统高等学府,同济大学的校园里,从来不缺乏流淌的音符。10月26-27日,一场以青春...

  • 卡西欧Privia系列二十周年庆典,奏响未来篇章

    10月10日,“卡西欧 Privia20周年线下庆典活动”于上海水塔广场JZ Club完美落幕。音乐爱好者、专业演奏家及各界嘉宾汇聚于此,共同庆祝这一璀璨时刻。活动现场还邀请到卡西欧音乐生活大师孔祥东、卡西欧电子乐器品...

  • 49只“鞋底倒计时”厦门展出引轰动

    近日,49只台湾同胞用鞋底组成的“鞋底倒计时”,在艺术厦门博览会上展出,一亮相顿时引发轰动。 据悉,该作品由知名艺术家杨烨炘创作,杨烨炘专门向在大陆工作和学习的台湾朋友们,征集来49只身份各异,款式不同的...

  • 世界粮食日,杨烨炘以艺术之名呼吁全球粮食安全

    杨烨炘新作《粮食战争》亮相米兰,呼吁关注粮食安全 意大利ADI博物馆 2024年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中国艺术家杨烨炘应意大利ADI博物馆之邀,参加“粮安天下 巩固未来”国际艺术展,推出油画新作《粮食战争》,引发...

  • 永续「新生」,「甄质」生活——太平鸟品质系列重塑...

    太平鸟以精湛工艺纵横交织,绘就全新甄质生活,于传承经典中汲取灵感,锐意创新,呈现2024冬季品质系列。「甄质」,源自向新的探索之途,亦是向心的回溯之旅;「新生」,以不断升级探索的姿态,突破技艺与设计的...

  • 淮海国庆献礼,服务全球用户打造世界品牌

    当2024国庆的钟声在中国的大地上回荡,一个来自中国的品牌——淮海,也正以荣耀之姿,将美好的祝福投射到“世界之窗”——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幕。这既是对祖国华诞的深情献礼,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向世界、引...

财经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20 年的公司,是东方通财企业旗下的投资者社区。该公司致...

朱家角旅游项目陆续上新 “阿婆”粽到底是哪位

发布时间:2022/12/07 旅游 浏览:398

朱家角旅游项目陆续上新,解锁江南古镇新玩法

古镇阿婆粽的“阿婆”到底是哪位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围炉煮上一壶好茶;待暮色将至,船宴陆续上桌;茶足饭饱后,轻舟才穿过石拱桥靠岸……泛扁舟、沏好茶、尝佳宴——在朱家角古镇最新推出的珠溪元宝船上,三个愿望可以一次满足。记者了解到,在市民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差异化的背景下,珠溪元宝船等业态升级后的旅游项目在朱家角古镇陆续上新,让游客解锁江南古镇新玩法。

大清邮局咖啡馆将投用

朱家角古镇水网密布,“水”文化与“古”文化交融,“船”则将两者紧密相连。近期,古镇景区内推出的珠溪元宝船项目炙手可热。一改寻常摇橹船的木质平顶,元宝船的顶棚由竹篾编织,呈拱形,宛如漂浮于水面的金元宝。从课植园码头出发,沿水巷行经北大街、放生桥、泰安桥等十余处景点,全程约45分钟,让船上游客饱览古镇各处景点。

元宝船最亮眼之处,在于将传统中式茶歇与特色宴席同设木舟之上,让泛舟更具闲情雅趣。据了解,船上的茶均出自朱家角的“江南第一茶楼”。傍晚,来自有着百年历史的“清代舒宅角里大院”的船宴陆续上桌,油爆虾、银鱼炒蛋、糖藕等菜肴颇具水乡特色。朱家角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导游部经理丁慧芬告诉记者,平日里有不少身着汉服、旗袍的年轻姑娘租船游览拍照,节假日更是一船难求,“大家都喜欢船上的国风下午茶!”

“上新”的不仅是游船。沿着西湖街向南,在小巷深处,红砖灰瓦的大清邮局旧址映入眼帘。大清朱家角邮局成立于1903年,是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清代邮局旧址。近来,这里进行了全面升级,目前已打造成为综合性的公共文化空间,一楼是咖啡馆,二楼是书信博物馆,将来会不定期举办读书会等活动,邮局本身寄送信件的功能依然保留,并额外提供“寄给未来的信”等服务。据介绍,大清邮局咖啡馆不久后将投入使用。

古镇景区东井街110号,一只头上长角的巨型猪公仔立于街边,这是朱家角文创品牌新地标——朱市大集。文创店将朱家角鱼米之乡的风土特色与潮流元素紧密结合。此外,店内还有与课植园、大清邮局等传统景点跨界合作的产品,把无形的古镇文化注入有形的实物中。比如店里一款“桂课来”桂香精酿,就是用课植园中的桂花酿造而成。

特色美食也生命力十足

旅游项目上新之余,阿婆粽、扎肉等朱家角古镇的传统特色同样生命力十足,他们是古镇旅游IP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多阿婆粽店,到底哪位“阿婆”最正宗?扎肉这种独特的做法,到底是怎么来的?

朱家角素以阿婆粽闻名,沿着最热闹的北大街走,一路会遇上若干粽子店,经营模式也基本相同:头发花白的阿婆坐在店门口,左手粽叶右手稻草,手脚麻利地包着粽子。放眼望去,一路上竟有七八个长相各异的阿婆,而其店门口杏黄色的旗幡上又各自写着“李阿婆”“王阿婆”,目不暇接,不免让人摸不着头脑:“阿婆粽的‘阿婆’到底是哪位?”

最早在朱家角卖粽子、并让阿婆粽名声大噪的,是位于北大街308号的“葛恒昇粽子店”。今年62岁的店主程静告诉记者,葛恒昇是她已过世的母亲,也就是买家口中的“阿婆”。葛阿婆是朱家角古镇当地人,自幼生活在北大街,古镇景区刚开发时,因不舍搬离旧宅,时年80多岁的她决定开店,就卖最寻常的粽子,没想到一炮而红,巅峰时期买家能沿着北大街排队几十米。头发花白的卖粽子阿婆形象从此深入人心,阿婆粽便在朱家角古镇上传开。

除了“阿婆粽”,朱家角古镇的另一个“都市传说”便是扎肉。扎肉是江南一带的特色美食,一说来自绍兴,是浙江人年夜饭的必备菜。而对于上海人来说,对于扎肉的印象大多来自朱家角。走在古镇小巷里,温润的空气中弥漫着包着粽叶的肉香,破破烂烂的“钢宗镬子”烧出最正宗的味道。人们到底是怎么想到要用粽叶包肉的?丁慧芬道出谜底:早年间,知青来到朱家角务农干活,生活贫苦,难得吃肉。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好客的当地人便会招待他们吃肉,但知青们的日常饮食缺油水,偏爱抢肥肉吃,于是当地人就用肥肉和瘦肉用粽叶包起来烧,“包住就看不出哪块肥肉多,解决了‘抢肉’矛盾”。借此机缘,人们意外发现这样炖出来的肉竟和肉粽里的肉味道一模一样,从此扎肉便与粽子一道成为朱家角的特色传统美食。

漫步在朱家角古镇的小巷中,能感受到景点更新带来的新潮流,也能邂逅很多有意思的古镇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