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financial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聚焦“四个面向” 中青年成上海创新“顶流”

新闻

故宫文具悦读季,跨越千里“书”送爱心 故宫文具悦读季,跨越千里“书”送爱心

2023世界读书日之际,人民创意旗下“故宫文具”发起“相赠好书 悦读同行”爱心捐书活动,联动15家书店及社会各...

  • 平价头等舱!曹操出行专车登陆上海

    “这个怎么领?”“给我来一杯美式!”上海BFC外滩金融中心户外一辆硕大的白色汽车引人瞩目,旁边的咖啡档口也是人来人往——这是曹操出行专车登陆上海所举办的送咖啡活动。 游客在现场参加活动 2022年,曹操出行...

  • 上海医大医院眼科「OPT干眼治疗开放日」活动圆满结...

    5月21日,上海医大医院眼科与美国科医人激光科技公司联合举办的OPT干眼治疗开放日在医大眼科举行。上海医大医院眼科主任陈超丽,科医人激光有限公司代表及部分康复患者参加。 我国干眼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

  • 上海港汇恒隆广场520特别联动音乐剧《剧院魅影》中...

    (5月20日,上海)梦之乐章,华丽启幕,传奇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5月登陆申城,作为沪上高端生活方式风向标,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携手《剧院魅影》中文版特别联动,在520将现场化身华丽剧院,为广大消费者和粉丝...

  • 深圳:高技能人才高地建设先行示范助力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高东春接受采风行媒体团采访  (陈赞亮 摄)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报道)深圳市人社部门落地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决策部署...

  • 第27届美博会即将开幕 香水霸主颖通带来多元新潮亮点

    第27届CBE中国美容博览会(以下简称“美博会”)将于5月12日-5月1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美博会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美容化妆品行业贸易展会,吸引众多行内人士汇聚于此,共同探索行业发展趋势,为美妆产业焕...

财经

跨境直播风起,标杆国货扎堆上阿里国际站:白猫海外需求涨4倍 跨境直播风起,标杆国货扎堆上阿里国际站:白猫海...

标杆国货品牌正扎堆上阿里国际站,像人们熟知的上海国货企业白猫,借助阿里国际站的超级星厂牌活动,白...

  • 2022年上海券商共保荐111家企业IPO上市,融资2245亿元

    4月7日,上海证监局组织召开辖区证券经营机构监管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上海证券经营机构克服疫情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当年共保荐了111家企业IPO上市,融资规模2245亿元,主承销...

  • 用收税大数据帮企业“牵线搭桥”的“云链通”再升级,...

    近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税务机关共同发布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云链通3.0项目方案,加快了示范区税收大数据助企的步伐。 税务云链通项目最初发起于2020年疫情期间,税务部门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企...

  • 上海杨浦:打出人才组合拳 攀登双创新高峰

    4月7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上海市杨浦区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以人才战略引领全区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去年,杨浦区GDP总额达到2076.97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

聚焦“四个面向” 中青年成上海创新“顶流”

发布时间:2021/12/04 财经 浏览:102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举行,共授奖281项(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获科技功臣奖,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在本年度科技进步奖中,产生了两项特等奖。至此,上海市科技奖特等奖自2012年设立以来已经颁出了12项。其中,1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8项面向经济主战场,还有2项同时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高等级获奖项目来看,上海科研力量更加聚焦“四个面向”,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增强,协同创新效应凸显。

据市科技奖励中心分析,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发挥科技奖励激励导向作用,及时开展科技抗疫成果奖励;二是持续加大对源头创新成果的激励,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上升;三是获奖项目凸显“四个面向”,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两个特等奖有一项出自“抗疫”

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葛均波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领域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在国际上首创“逆向导丝技术”,攻克了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最后堡垒”;他带领团队十多年不辍钻研,研制出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并于去年获批上市;他发起成立医生创新俱乐部,集结全国创新力量,为中国医疗注入更多“硬核实力”。

去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科技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奖评选专门设立“新冠疫情防控”评审组,申报项目涉及快速诊断、系统防治、应急药物、医疗器械、科学普及等,两个特等奖中的一项便出自“抗疫”。

由上海交大联合腾讯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提出了面向人物的图像视频结构化分析创新理论方法,构建了跨时空多模态的全流程人物特征理解技术体系。研究团队获发明专利授权165项、软件著作权15项、国际国内标准9项,系列技术18次刷新世界纪录。截至去年底,他们研发的国内首个健康码已累计“亮码”超过200亿人次,覆盖10亿人口。

另一项特等奖是由上港集团联合同济、上海交大、振华重工、中交三航院等单位完成的“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该项目通过在生产管控系统、工程设计、智能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建成了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码头,劳动生产率是传统码头的213%,码头作业实现零排放。项目成果已在14个国内外码头中应用,体现了“中国智造”的实力。

20%高等级奖项来自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实现“从0到1”颠覆性成果的源头。本年度85项高等级获奖项目中,有17项为基础研究,涌现出一批突破性原创成果,其中生命科学和工程与材料学占比最高。在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复旦大学张远波团队发现了新型半导体材料二维黑磷,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半导体研究方向;“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性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重大疾病发病机理,支撑精准药物设计。

据统计,上海科技奖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占比从2018年度的9.7%上升至2020年度的17.1%,本年度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获奖比例占获奖总数的近1/3。

唯有厚积才能薄发。本年度获奖项目的平均研究周期为8.53年。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普及奖获奖项目的平均延续时间分别为9.49年、10.36年、8.88年和5.40年。

70%获奖项目完成人是中青年

兼顾经验传承与创新活力,中青年人才正成为上海创新的“顶流”。本年度获奖项目团队普遍呈现出“领军者四五十岁,科研主力三四十岁”的人才结构。项目第一完成人八成处于40-60岁;成果全部完成人中,30-50岁的中青年占比超过70%;有45位项目第一完成人是80后。

与此同时,企业牵头获得高等级奖项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态势。2020年度有10家企业成为高等级奖项的第一完成单位,高于2019年度的6家。78.8%的技术发明奖项目、69.6%的科技进步奖项目有企业参与。在科学技术普及奖中,企业参与比例达到40%。

在本年度269个获奖项目中,平均每个获奖项目有3.1个完成单位参与,获奖项目的“混搭指数”逐年升高。来自市科技奖励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度,49.8%的获奖项目由多性质单位合作完成,本年度,这一数字上升到了57.6%。其中,有外地单位参与的项目占获奖总数的40.1%,较2016年度上升了10.8%。协同创新项目中,分布于长三角的合作单位最多,展现出创新格局上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