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两路10千伏“绿色通道”直送上海东站,接电提速20%
3月25日,上海市重大工程东方枢纽上海东站项目开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收到项目用电申请商办函后,仅用时64天就完成了全部两路10千伏临时施工建设用电送电,比同等体量临时用电接电提速20%。 上海...
-
“最美”的姿态,是向前冲锋的姿态,2022年度杨浦区“...
3月23日,“最美”的姿态,是向前冲锋的姿态。今日,杨浦区举行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4个先进集体和22名先进个人加入杨浦区“最美退役军人”的阵营,又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时光里定格,又有一群可爱的老兵走...
-
今起正式发售车票!沪港高铁4月1日起恢复开行
3月23日, 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局集团)介绍,为进一步满足内地与香港间旅客出行需求,4月1日起,上海虹桥至香港西九龙G99次列车(简称沪港高铁)恢复开行,4月2日起,香港西九龙至...
-
全力打造长三角“后花园”,“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走...
3月21日报道:以“诗和远方今在上虞”为主题的2023“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推介会在上海举行。通过文旅资源推介、精品路线介绍、主题活动发布、潮玩博主分享等多样化形式,向上海展示上虞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旅游魅力。 ...
-
上海临港发布方案支持人才发展 在10个方面提出举措
昨天,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举办2023年全球人才云聘会,《临港新片区人才筑巢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方案从培育前沿产业集群、完善基础教育配置、加大医疗资源供给、构建高品质生活、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财经
-
以基金引产业,闵行浦锦深化“湘商创投圈”招商合作...
近日,由上海市湖南商会和闵行区浦锦街道联合主办的“创赢全球,湘聚上海——2022全球湖南人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盛典“成功举行,33家投资机构、300多名政商企业嘉宾汇聚一堂,活动同期宣布湘赛一期基金启动,湘商浦锦...
-
上海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
以“特区计划”支持“无用之大用” 上海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研发一款光帆飞行器,用高能激光推动100纳米厚、展开后约10平方米的光帆,将飞行器加速到光速的20%,飞往...
-
上海经济发展韧性活力持续显现 呈回稳向好趋势
3月22日,《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总体来看,上海经济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经济运行韧性增强,呈现回稳向好趋势。 根据公报披露的数据,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
上海创投孵化出现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3/02/06 财经 浏览:17
■孵化器在大企业中发现产业前沿需求,再回过头来从初创企业中寻找合适的方案,形成了完善的大企业联合孵化,或称之为产业联合孵化的模式
■一家孵化器的改变是巧合,多家孵化器的转向反映的是行业发展趋势。过去靠融资、烧钱、讲故事培养企业的创业模式已经很难推行,创投圈变得更加务实,如何提高创投的成果转化率更为关键
上海市科委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2万家,同比增长10%,科创板上市企业78家,位列全国第二,募集资金金额居全国第一。
近两年全球创投行业整体下行,创投融资进入低谷期。在此背景下,上海何以实现科创企业的稳步增长?答案可能藏在上海上百家科创孵化器企业当中。
近年来,不少孵化载体企业探索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大企业融通创新、联合培养的孵化模式,并成功帮助不少初创企业完成技术场景落地,快速融入产业链,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孵化成功率。这种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孵化路径,实现了对产业和初创企业的双向服务。
回到产业去
2019年成立创业公司,两年后实现盈利,尽管业务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目前营业额仍能稳定在2000万元以上。这样的创业数据听上去有点像“造富神话”,但却是上海近年来数智企业孵化浪潮中的真实案例。
2019年,于亚楠和两个合伙人一起注册成立了上海辛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主打港口和公共交通领域。公司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起来,创始人于亚楠也有点始料未及。
实际上,于亚楠此前也曾尝试过人工智能方面的创业,但受当时浮躁激进的融资环境影响,企业的发展经历了非常大的挫折。如今的辛玮智能没有大规模融资烧钱,却可以快速盈利,于亚楠将成功经验归结为“找到了可持续的商业发展逻辑”。
在这一过程中,科创孵化企业启迪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下称“启迪技转”)曾给予过辛玮智能很大帮助。启迪技转是国内科技服务头部企业启迪控股旗下的专业创新咨询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门开展大企业创新战略设计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业务。在辛玮智能成立早期,拥有丰富大企业资源的启迪技转,就为其联系到合适的客户资源和匹配的业务发展方向,帮助辛玮智能的技术方案快速落地。
这种从产业需求出发的孵化模式不同于传统,在近两年的创投圈内却越来越流行。
采访中,多家孵化器企业都表示,一开始从事大企业咨询服务都是机缘巧合。孵化器在原有大企业资源中发现了产业前沿需求,再回过头来从初创企业中寻找合适的方案,经过多年的磨合历练,终于形成了完善的大企业联合孵化,或称之为产业联合孵化的模式。
一家孵化器的改变是巧合,多家孵化器的转向反映的是行业发展趋势。于亚楠说,国内创业浪潮风行多年,如今逐渐进入冷却成熟阶段,过去靠融资、烧钱、讲故事培养企业的创业模式已经很难推行,创投圈变得更加务实,如何提高创投的成果转化率更为关键。
也因此,产业联合孵化模式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启迪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副总裁袁骕告诉记者,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模式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孵化效率会大大提高,尤其对于B2B性质的初创企业,这种模式可帮助其在技术研发上集中时间精力,少走弯路缩短孵化周期;二是孵化成功率更高,因为大企业提出的需求往往代表着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标定着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初创企业如果能受到认可,未来发展空间也更大。
从孵化到制造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孵化,实际上就是帮助企业在创业初期融入产业链。那么孵化器企业应该怎么帮?帮什么?
ATLATL飞镖创新中心是张江近年来涌现出的科创平台之一,也是产业深度融合创新的典型案例。在ATLATL飞镖创新中心CEO朱鹏程看来,孵化器可为初创企业提供五个层面的支持:
第一,空间支持,尤其是针对专业门槛较强的产业,如医药产业,还需提供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第二,专业化的研究平台,即通过与大企业联合研发,帮助初创企业获得设备和研发资源支持;第三,研发人员驻场服务,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和项目管理的支持;第四,项目资源,即以市场需求,尤其是大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为初创企业提供联合研发的机会;第五,产业化服务,由投资方和研发方协议提出新企业发展方向,孵化器提供设计路径,帮助产业链“制造企业”。
“制造企业”是朱鹏程对于产业融通的理想状态追求,这种模式让创新过程不再是量变加速,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质变。目前,此种模式已经在北美地区的医药产业中出现落地案例。
朱鹏程表示,国内仍有90%以上的孵化载体企业停留在第一层面,即提供空间和物业支持。但他认为,成熟的企业创新研发服务应实现专业化整合,通过挖掘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做好分工协作,多层面提高效率,这样载体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商业盈利。
在上海,更多的孵化载体企业仍然以园区为主要资源依托,针对园区内企业需求进行孵化。
位于上海南部,紫竹高新区内的紫竹ET空间有着多年产业园孵化的经验,创业孵化器在2015年注册成立,较早开始涉及产业联合孵化模式探索,目前已帮助400余家创业企业实现起步,参与培育触宝科技、柏楚电子等多家上市企业,在2022年新增28家高新技术企业。
紫竹ET空间的经验是,切实可行的应用场景和融资一样重要。“只要有场景,创业团队的技术就能够不断迭代,不断去伪存真,不断成长。”上海紫竹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嘉敏打比方:“创业的过程就像烧水,孵化器要帮助初创企业把‘生水’烧成市场可以饮用的‘白开水’。如果创新企业能在孵化平台上完成精准供需对接,就能加快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依托紫竹高新区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优势,紫竹ET空间为初创企业就近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如教育、医疗、康养、旅游等,帮助初创企业快速切入产业链,解决初期生存问题。此外,紫竹ET空间还与园区内的大企业如英特尔、东软等合作,通过对接企业创新技术需求、举办创业比赛等形式,打造产业融通孵化生态。
模式如何推广
当前,产业联合孵化已成为科创孵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启迪技转,还是ATLATL飞镖创新中心,或是紫竹ET空间,他们有的具备全球化的业务体系,有的拥有深厚的产业园背景,产业资源丰富,开展产业联合孵化基础较好。即便是这样,进行产业联合孵化仍有难度。最大的挑战在于,这种模式要求孵化器服务人员本身具有极高素质,对涉及产业有深入了解。甚至,当孵化器涉及多产业业务时,服务人员需掌握多个行业的专业知识。
袁骕说,目前启迪技转已经拓展出几个较为成熟的产业领域,但起步时确实很难,她自己做第一个项目时,几乎没有一天在零点之前入睡,需要学习大量行业知识。她认为,做大企业联合孵化有些类似于咨询服务,要求服务人员对行业前沿有见解、有积累、有资源,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很大,团队建设初期要投入的成本也较高。
另外也需要看到,大企业参与到联合孵化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初创企业加入大企业体系当中,需要配合大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甚至会出现“站队”的情况,这有可能会限制初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促进产业联合孵化模式成熟既要靠孵化器企业不断探索,也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让产业资源能够为创业孵化生态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1月15日,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提出将更加注重强化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进一步集聚。同时,还进一步明确将更加注重强化平台服务,推动大企业联合孵化基地、科技头部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孵化+投资”模式。袁骕建议:一方面,多方可协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一起帮助初创企业解决早期负担;另一方面,基金设置需有一定的容错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产业资源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