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幕墙启装!中建东孚上海公司张江“城中村”改造及TOD...
继主体结构封顶取得突破后,中建东孚上海公司张江“城中村”改造及TOD综合体项目再传捷报。近日,项目幕墙工程正式启动首单元吊装,标志着这座未来张江新名片正式进入外立面形象展示与绿色性能攻坚的全新阶段,为项目实...
-
人民城市的温暖答卷,东孚上海公司松江南站项目筑...
助力民生展央企担当,扎根上海建幸“孚”家园。东孚上海公司松江南站项目作为“十四五”期间上海市重大工程承载着千家万户安居梦,在黄埔江畔书写着新时代民生篇章。 一、全速推进,跑出民生工程速度 自签订土...
-
以党建之力,兴强企之业,构建“浦江潮生4个+”工作...
东孚上海公司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以“两个维护”为统领,牢记“国之大者”,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运用“浦江潮生4个+”党建工作模式,保障了各项重点任务...
-
创新科技赋能设计美学,2025华为鸿蒙智家设计大赛...
AI技术的浪潮下,“空间智能化”在家居场景中持续渗透及应用,通过兼容性、技术力、感知力,让设计师借助其力量创造出更加人性化、情感丰富的空间,从而开辟出新的空间场景设计新思潮。 为推动空间智能化在...
-
中建东孚上海公司松江南站项目筑起幸福人居坐标
助力民生展央企担当,扎根上海建幸“孚”家园。中建东孚上海公司松江南站项目作为“十四五”期间上海市重大工程,承载着千家万户安居梦,在黄埔江畔书写着新时代民生篇章。 一、全速推进,跑出民生工程速度 自...
财经
-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20 年的公司,是东方通财企业旗下的投资者社区。该公司致力于为中国投资者提供跨市场、跨品种的数据查询、资讯获取、互动交流和交易服务。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朝...
-
龙年压岁金上市首发 交通银行精彩亮相2023钱博会
12月1日,2023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正式开幕,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刘建军出席开幕式。当天,交通银行举办“一路长红·龙年压岁金”上市首发仪式,以服务“藏金于民”推动财富金融高质量发展。 首发仪式上,交行个金部...
-
扬帆自贸,浦赢四海 浦发银行自贸金融纪实宣传片,...
2023年,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的10周年。10年来,浦发银行作为自贸金融服务的先锋银行,始终追随着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步伐,一路见证了中国自贸区的发展与蜕变。深耕自贸区金融服务10载,浦发...
《上海市数据条例》明年元旦起施行 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2021/12/07 财经 浏览:241
《上海市数据条例》明年元旦起施行,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
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被列为比肩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第五要素”。日前,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数据条例》,条例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如何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为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这部前瞻性法规试图解题。
明确数据权益保护机制
上海法院曾审理一桩大众点评诉百度不正当竞争案。百度公司未经许可,在“百度地图”和“百度知道”中大量使用来自大众点评网的信息,法院认为其实质性替代了原网站,具有不正当性,判决百度构成不正当竞争。而百度也振振有词,说大众点评网的点评不是网站写的,而是用户写的。
平台上的数据到底属于谁的?记者注意到,在地方立法权限内,从数据权益保障的角度出发,此次立法明确了各类主体的数据权益保护机制:明确本市依法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使用、加工等数据处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定或者约定的财产权益,以及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有关数据创新活动取得的合法财产权益。
“立法所要解决的不是程序性地进行数据开发,而是激发数据这‘第五要素’的活力。”市人大财经委立法监督处处长张震说,数据的权属和利益分配,这正是“第五要素”未来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基础。
必须确保自然人知情权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去餐厅吃饭,被要求扫码点餐,有的还必须填写姓名、出生年月、手机号码等信息;有时候想下载一款App,需要开放一大堆个人隐私,比如允许授权打开相册、通讯录、开启定位等。
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关注度极高,数据如若实现广泛的市场化流通与应用,会不会带来个人信息被滥用?此前审议中,不少委员认为,数据处理者必须确保自然人的知情权。
这次立法回应了社会这一关切。《条例》第十九条明确,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保证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同意,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违背其真实意愿的方式取得同意。处理者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时,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进楼宇或社区,许多门禁系统悄然装上了“人脸识别”。这一看似更便捷的门禁方案,却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记者注意到,此次立法做了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规定,根据《条例》,处理生物识别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条例》还规定,在本市商场、超市、公园、景区、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宾馆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小区、商务楼宇等区域,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共场所或者区域,不得以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技术作为出入该场所或者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也就是说,市民群众能拒绝“刷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小区或其他公共场所。
禁止滥用大数据“杀熟”
此前公开征询意见中,大数据“杀熟”是一大争议焦点。不少市民提出,要对交易价格等方面的“差别待遇”进行管理识别。
此次立法禁止滥用大数据“杀熟”等行为。《条例》规定,利用个人信息开展自动化决策,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诚信的原则,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条例》还规定,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的,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作出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个人有权要求处理者予以说明,并有权拒绝处理者仅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作出决定。
在此前举办的数据立法研讨会上,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认为,在使用公共数据的同时,还需要有大量其他数据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产生数据“回流”。
比如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等服务企业,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这是宏观经济的参数指标。但也遇到了难题,电力公司拿出与法人公司签订的协议说,如果要用这个数据,需要“一对一”授权。
这正是立法中的难点之一,此次立法进行了探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条例》明确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对公共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开放、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作了进一步优化。授权运营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商业秘密、保密商务信息的,处理该数据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