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technolog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上海校企联手助力“科技冬奥”

新闻

创新吉祥符号致敬首个非遗春节 祝福每个“卓”尔不凡、引以为“傲”的你 创新吉祥符号致敬首个非遗春节 祝福每个“卓”尔不凡...

2025年蛇年,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为了庆祝这一独特的春节,爱他美从传统节日之美中汲取灵感,...

  • 星光璀璨服务典范——记客服明星王春的先进事迹

    在繁忙而琐碎的客户服务工作中,总有一些人凭借他们的热情、专业和耐心,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王春,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公司客服部投诉处理调度室的班长,她以卓越的服务质量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客户...

  • Syensqo发布企业中文名称“世索科”

    2024年12月19日,Syensqo发布企业中文名称——“世索科”。谈及将企业中文名定为“世索科”的原因,Syensqo中国区总经理刘阳表示:“世世代代探索科学的世索科将坚守不断创新的探索者精神,做中国发展的长期建设者,做行业低...

  • 客户有需要,刚好我专业——记淄博联通智家工程师胡志强

    胡志强是淄博联通张店区科苑片区网络维护班班长,十几年如一日,练就了一身装维技艺,各种疑难工作似乎都难不倒他,在对待客户上,他更有一番心得。 他常说:正人先正己,律己方能律人,要想取得客户信任...

  • 联通好服务、用心为客户:服务基石——宋媛珊

    宋媛珊是淄博市高新区分公司华光路营业厅的一名营业员,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便一直坚守在营业窗口,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聚焦服务发展,用甜美的笑容和敬业之心温暖着每一位客户,为淄博联通树立了良好的窗口...

  • 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前进的里程-韩莹徽

    青春是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犹言在耳,也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追求梦想。 韩莹徽,是淄博联通桓台县分公司营业厅...

财经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20 年的公司,是东方通财企业旗下的投资者社区。该公司致...

上海校企联手助力“科技冬奥”

发布时间:2022/02/10 科技 浏览:270

北京冬奥会激战正酣,各国运动员对比赛场地的赞叹、赛事转播给观众带来的炫酷体验,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为助力“科技冬奥”,上海多家高校和企业深度参与了冬奥会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作为幕后英雄,上海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哪些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记者近日走访了两家单位的科研团队,揭开“科技冬奥”的一角。

让“时间凝结”

本届冬奥会上,冰壶、速度滑冰两项赛事的转播采用了自由视角技术,还配有“时间凝结”特效。这让观众不再局限于从一个视角观看比赛,还能从多角度细看精彩瞬间的定格画面。

提供这些技术的叠境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上海科技大学孵化的第一家企业。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执行院长虞晶怡教授带领团队,将三维视觉的底层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叠境数字正是凭借对比赛现场的三维重建能力参与赛事转播。在冰壶赛场,叠境数字与上海科技大学一起参与设计了自由视角采集系统。在“冰立方”部署了64套4K超高清多视角相机系统;在国家速滑馆,他们部署了80套4K超高清多视角相机系统,从各个方位和角度拍摄速滑运动员的身影。

项目负责人马文广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速滑赛场上,两名选手过弯道时,时间凝结了,同时观赛视角开始转动,从运动员身前转到身后,让观众看清两人的滑行姿态和位置关系。“过弯道是速滑选手超越对方的好机会,也是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所以我们把自由视角和‘时间凝结’特效主要安排在弯道处。”马文广说。

据介绍,自由视角转播有两项关键技术:一是相机系统的三维标定,使从各个视角拍到的画面在空间上形成连续性,不会上下跳跃,从而能顺滑地进行视角切换;二是基于神经网络渲染的自由视点视频生成技术,让计算机系统根据转播画面,自动生成一些虚拟画面,与真实场景无缝衔接。

优化人工造雪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人工造雪实验室格外繁忙。在多家单位合力研发的“多地域气候条件下高效智能造雪机研发及应用示范”科技冬奥项目中,上海理工大学张华教授团队承担了造雪过程中多相态变化机理及成雪条件研究,探究内混式核子器成雪规律。

人工造雪主要使用“雪炮”式造雪机,它利用高压空气将水流打碎成细密的雾状喷出,这些水雾遇到寒冷的外部空气,就会在落地之前快速凝固成为冰晶。“晶核的形成是成雪的关键。”上海理工大学能动学院“科技冬奥”项目团队赵巍博士解释,人工造雪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制冷制造低温环境,催化晶核的生成,并以晶核为种子雪晶吸附破碎雾滴成长成雪花。“也就是说,环境温度、气压、水压等因素的细微变化,都会对造雪厚度、雪密度、雪晶粒径等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造雪质量。”因此,精细化的基础研究必不可少。

“我们从2020年10月开始研究,先进行理论研究,随后对实验系统进行改进,再做进一步精细化实验研究。”张华介绍,他们在实验室里模拟了多种地域气候条件,如-5℃、-10℃、-15℃等室外温度条件下的气候环境。“前后所做的实验不下上百组,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

这些扎实的数据为优化造雪机,也为更绿色、更高效地造雪提供了基础。张华表示,人造雪技术还有其他应用场景,比如在高山高原地带进行人工造雪,不仅能减少雪的融化,还能控制江河平面的水流量,防止出现过涝过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