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technolog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上大博士闯关成果转化:专业“合伙人”上线,不少困难迎刃而解

新闻

创新吉祥符号致敬首个非遗春节 祝福每个“卓”尔不凡、引以为“傲”的你 创新吉祥符号致敬首个非遗春节 祝福每个“卓”尔不凡...

2025年蛇年,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为了庆祝这一独特的春节,爱他美从传统节日之美中汲取灵感,...

  • 星光璀璨服务典范——记客服明星王春的先进事迹

    在繁忙而琐碎的客户服务工作中,总有一些人凭借他们的热情、专业和耐心,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王春,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公司客服部投诉处理调度室的班长,她以卓越的服务质量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客户...

  • Syensqo发布企业中文名称“世索科”

    2024年12月19日,Syensqo发布企业中文名称——“世索科”。谈及将企业中文名定为“世索科”的原因,Syensqo中国区总经理刘阳表示:“世世代代探索科学的世索科将坚守不断创新的探索者精神,做中国发展的长期建设者,做行业低...

  • 客户有需要,刚好我专业——记淄博联通智家工程师胡志强

    胡志强是淄博联通张店区科苑片区网络维护班班长,十几年如一日,练就了一身装维技艺,各种疑难工作似乎都难不倒他,在对待客户上,他更有一番心得。 他常说:正人先正己,律己方能律人,要想取得客户信任...

  • 联通好服务、用心为客户:服务基石——宋媛珊

    宋媛珊是淄博市高新区分公司华光路营业厅的一名营业员,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便一直坚守在营业窗口,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聚焦服务发展,用甜美的笑容和敬业之心温暖着每一位客户,为淄博联通树立了良好的窗口...

  • 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前进的里程-韩莹徽

    青春是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犹言在耳,也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追求梦想。 韩莹徽,是淄博联通桓台县分公司营业厅...

财经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20 年的公司,是东方通财企业旗下的投资者社区。该公司致...

上大博士闯关成果转化:专业“合伙人”上线,不少困难迎刃而解

发布时间:2023/03/31 科技 浏览:546

在科技成果“从1到10”的转化路上,不少身在大学的教授有技术、有积累、有人脉,尚感十分吃力,相比之下,还在深造阶段的研究生们更缺乏“启动资本”。如果有人碰巧手里有个项目,想试一试转化,有机会吗?上海大学材料专业博士生张佳星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眼下,他手握一项纳米新材料改性技术,已取得相关专利,但仅靠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很难实现市场转化。

最初,张佳星并未把创业想法告诉导师,而是孤军奋战。但去年,事情有了转机。项目入驻环上大科技园后,通过平台的概念验证和专业团队评估,他得到了大力支持,最近已和南京钢铁、江苏沙钢集团、宝山钢铁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其实,在高校,像张佳星这样的科创青年不少,虽然明知转化路不好走,但仍跃跃欲试。如何守护更多创新“火种”?帮助更多青年人实现“从1到10”的梦想,需要闯过哪些关?

“第一关”就很难

是专心写毕业论文,还是兼顾一下创业?读博期间的张佳星困惑了。他所在的高分子材料实验室课题组,主要从事生物医药方向的纳米材料研发,在这里,有不少“从0到1”的难题亟待攻克。但在科研外,张佳星还冒出了一个新想法:他想做油污分离环保新材料研发和应用推广,以实现更高效、低成本的油污治理。

这两份工作不在同一条赛道,从研究方向看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下,一名博士生要“分心”做转化,导师的态度很重要。

显然,“第一关”就很难。起初,张佳星不敢在实验室里干“私活”,只得先专注手头的研究、抓紧完成博士论文。到寒暑假时,他就挤出时间,自行前往昆山等地做市场调研,寻找环保技术转化、落地的机会。“一个人的精力确实有限,加上创业本身存在很大风险。说实话,我也曾有些担忧,做项目转化会不会影响毕业。”张佳星坦言,要平衡好实验室内外的研究,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要从事转化,他很希望得到导师支持。

培育更多“种子”长出“幼苗”

去年底,张佳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入驻环上大科技园。没想到好几个困扰一下子都解决了。

入驻园区后,经过为期几个月的概念验证,他的项目被专业团队评估为“潜力股”,并先后获得两笔、总计数十万元的真金白银支持。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李宇阳告诉记者,借鉴概念验证的国际科创模式,该园区正探索建立相关平台,帮助更多新技术培育“种子”、长出“幼苗”。

同时,通过园区的牵线搭桥,张佳星的项目也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今年春天,通过平台的资源加持,张佳星向七八家国内钢铁龙头企业推介了自己的新材料技术专利,并与其中三四家企业的需求成功对接。更令他高兴的是,导师在该项目的价值得到认可后,也同意他兼顾科研和创业,支持他正大光明地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产业所需的技术攻关。

从一度迷茫到豁然开朗,对张佳星而言,整件事的转机,恰在于一次“牵线”: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有机会接触、并顺利进驻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与大学是近邻,到底该如何助力更多师生走好科研转化路?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求解的问题。”上海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志浩说,在大学,不少年轻的科研人员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绝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匹配专业的“合伙人”。

以张佳星的项目为例。这项脱胎于实验室、未经市场验证的新技术,究竟有没有市场价值?如何找到应用场景?又能和哪些产业的需求匹配,具体和企业的哪些人对接?最初,仅凭本人一腔热情,所谓的“转化”只能是走到哪里算哪里。当环上大科技园成为创业“合伙人”后,在多位项目经理、投资人和产业导师的帮助下,张佳星一路完成了项目的市场评测、概念验证、竞品分析、创办企业等全周期环节。

对教授和学生项目一视同仁

随着张佳星的故事在环上大科技园传开,更多业内人士开始思考:对青年学生来说,毕业后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投身“从0到1”基础科研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将选择就业市场,进入产业界工作,甚至转向和所学专业不相干的工作。

“通过科创项目,帮助更多青年学子提前起步,接触、了解产业和市场对新科技的需求和痛点,这对他们今后无论创业还是就业,都有积极影响。”在潘志浩看来,比起一般的科创园区,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就在于,既拥有实验室里的前沿科技成果和大量有理想的青年人才,又同时汇聚各大产业资源。

“目前,我们对教授和学生的科创项目一视同仁。”李宇阳告诉记者,环上大科技园对所有入驻项目提供最长半年的全方位支持。在这里,最大的部门是咨询部门,团队成员来自国家实验室、政府机关、基金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等,为师生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建议和全链条服务,补齐他们在商业化方面的短板和欠缺。

在环上大科技园0号基地的地下一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三四十个免费工位几乎座无虚席,园区的办公室也已全部租满。在这里,一批来自大学的科创团队和初创企业已经入驻,其中不少都是由青年科研人员主导或技术入股。

李宇阳也在思考:鼓励更多大学里的青年人才加入“从1到10”的创新,需要更多社会资源加入,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能让更多有实力也有热情的年轻学子发挥专业所长,无疑将是一场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