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technolog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上海科技期刊方阵崛起 | 抢占学术生态位,培育科技期刊“热带雨林”

新闻

北汽重卡数字孪生智慧工厂落成投产 北京重卡首台车下线即交付 北汽重卡数字孪生智慧工厂落成投产 北京重卡首台车...

3月28日,中国首个重卡数字孪生智慧工厂落成投产暨北京重卡首台车下线仪式在北汽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举行。...

  •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宝山4个项目获上海产学研合...

    第十四届“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日前揭晓并颁奖。在各区及相关市级部门选送的200余个项目中,有40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宝山区4个产学研项目榜上有名。其中,上海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海隆石油...

  • 居民“办事”不出小区!上海首个区试点个人政务远程...

    3月29日,如何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的实实在在的个人政务服务?记者从静安区获悉,该区在全市首个试点的“静邻帮办”个人政务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目前已覆盖全区14个街镇的246个居委会。132项个人政务事项,...

  • CHIC 2023春季博览会开展首日,白马馆人气爆棚 签...

    3月28日,2023春季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下简称“CHIC 2023春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启幕,引领2023年全国时尚潮流新趋势,为服装产业注入新鲜活力。广州白马服装市场作为全国十大专业市场携手众...

  • 上海:倾听“青春合伙人”的金点子

    很多上海年轻人,都乐于向政府部门提建议。来自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该办公室成立两年来,共收到市民建议意见超过16万条,其中投入到人民建议征集信箱的建议中,80后、90后所提建议占比超五成。 ...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专委会成立大会暨学术...

    3 月 24 日,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养生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 2023 年“结合医学”养生学学术年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召开。会议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本领域各专业的权威专家云集,从音乐、茶...

财经

占全市GDP约13%,从业人员人均产出170万元,上海文创产业为什么强 占全市GDP约13%,从业人员人均产出170万元,上海文...

2022年上海文创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约13%,文创从业人员人均产出达170万元,凸显产业发展的韧性和活...

  • “京沪携手”,闵行在北京牵手“新伙伴”

      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会同闵行、虹口两区投资促进部门,在北京开展“双城合璧共创未来”2023上海·北京投资合作推介会,来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领域的近200家在京企业...

  • 以基金引产业,闵行浦锦深化“湘商创投圈”招商合作...

    近日,由上海市湖南商会和闵行区浦锦街道联合主办的“创赢全球,湘聚上海——2022全球湖南人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盛典“成功举行,33家投资机构、300多名政商企业嘉宾汇聚一堂,活动同期宣布湘赛一期基金启动,湘商浦锦...

  • 上海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

      以“特区计划”支持“无用之大用” 上海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研发一款光帆飞行器,用高能激光推动100纳米厚、展开后约10平方米的光帆,将飞行器加速到光速的20%,飞往...

上海科技期刊方阵崛起 | 抢占学术生态位,培育科技期刊“热带雨林”

发布时间:2021/08/11 科技 浏览:100

编者按:连续两年,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见证了上海科技期刊的强势崛起:继去年《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破20、领跑国内期刊后,今年以“首发阵容”上榜的《电化学能源评论》以28.905的得分刷新本土期刊得分纪录,两本“上海出品”联袂冲入全球百强。

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立足上海、背靠中国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的“硬核”崛起,不仅需要顶尖期刊的示范与领跑,也需要一批瞄准不同“生态位”的优秀期刊夯实底座。近年来,上海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国际期刊界树立起了令人瞩目的“中国标杆”,一批新兴期刊在标杆期刊引领下探索高起点、高质量发展之路,世界一流期刊方阵初步形成。

本报今起推出“上海科技期刊方阵崛起”报道,细述上海原创期刊“破圈”之后的探索与实践,为本土科技期刊“做强之后如何做大”提供借鉴和思考。

继去年上海原创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破20、领跑国内期刊后,今年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又冒出了一本影响因子超过10的上海期刊——《细胞发现》。影响因子从最初的4.462一路攀升到10.849,这本年轻刊物仅用了六年时间即跨入一流期刊门槛,与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水平相当。为何进步如此之快?这与它有一位出色的“姐姐”《细胞研究》密不可分。

据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2021期刊引证报告(JCR),《细胞研究》影响因子继去年突破20后,今年又冲高至25.617。“《细胞研究》正处于从一流期刊向顶级期刊的艰难爬升中。”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理事长、《细胞研究》主编李党生表示,树立起标杆之后,培育“热带雨林”式的科技期刊生态显得尤为重要。毕竟,“‘登顶’不能只靠‘孤胆英雄’,需要坚实的‘基座’支撑”。《细胞发现》就是营造科技期刊生态的一次成功尝试。

姐妹刊联袂而行,“期刊梯队”实现共同提升

《细胞发现》创刊于2015年,2017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即达到4.462,2019年“过5”,今年“破10”。在以发表论文为主的细胞生物学期刊中,它的影响因子上升非常迅速。同样这段路,《细胞研究》要走得辛苦得多。

2015年,《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14.81,编辑部为何会想到要再办一本姐妹刊?在李党生看来,这是科技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当《细胞研究》影响因子破10之后,超过90%的拒稿率在确保期刊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将不少有潜力的实验室和科学家拒之门外,而这正好为新创刊的《细胞发现》提供了优质稿源。与此同时,《细胞研究》也不用纠结是否要对那些相当优秀的论文与科学家“说不”。

近两年,直接投给《细胞发现》的稿件日益增多,影响力逐步显现。该刊编辑部主任程磊博士透露,目前《细胞发现》的国际稿源至少占到四成,“预计影响因子还将稳步上升”。

事实上,由一本期刊率先树立标杆,之后陆续发展起若干本子刊或姐妹刊,由此形成丰富的“期刊生态”和完善的“期刊梯队”,是国际期刊界的通行做法。《自然》《科学》《细胞》等顶刊都有一系列子刊支撑,编辑部往往会为一篇投稿在其“期刊梯队”中寻找最合适的刊物发表。

另一本上海原创一流期刊《分子植物》也于2019年创办了姐妹刊《植物通讯》。当年9月,该刊正式上线发表文章,次年2月正式出版。眼下,《植物通讯》已被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收录,明年年中将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

《分子植物》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告诉记者,《分子植物》目前的影响因子为13.164,在全球植物科学研究类期刊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自然·植物学》。“有了姐妹刊的梯队联动,编辑部在处理稿件时更加灵活。”他说,由于投稿增多,编辑部有时会几乎同时收到相似成果的投稿,却因质量有高低,难以在同一本刊物上“背靠背”发表,此时,“我们就会让质量较高的发表在《分子植物》上,而将另一篇发表在《植物通讯》上”。

“作为科研大生态的一部分,丰富的科技期刊生态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科学家群体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从而促进中国科技的良性发展。”李党生认为,科技期刊界也应借鉴科技界破“四唯”的导向,破除“唯影响因子”的单一标准。在他看来,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期刊都能树立追求卓越的目标,为科学家提供高质量的传播平台,最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共同体的繁荣。

瞄准新兴领域办刊,依托优势学科抢占生态空白点

今年首获影响因子即领跑全国的《电化学能源评论》何以一鸣惊人?在出版方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看来,为新刊精准锚定学术“生态位”,“先做强、后做大”,是《电化学能源评论》探索的一条科技期刊发展之路,“目前我们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在期刊分类索引中,《电化学能源评论》在电化学和新能源两个学科领域都有排名。”秦钠介绍,电化学能源研究是近年来化学领域兴起的一个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创刊前,上大期刊社与该刊主编、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久俊一起,对该领域的全球发展态势进行充分评估后发现,该领域还没有一本综述类刊物,于是决定创办《电化学能源评论》,填补这一空白。

而今,在上海科技期刊界,依托优势学科,精准定位学术“生态位”,已成为不少高起点科技新刊的“起跑线”。

今年前七个月,上海交通大学共新创5本科技期刊,其中《芯片》(Chip)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这是一本聚焦芯片类研究的综合性国际期刊,由上海交大依托学科优势与爱思唯尔集团合作出版,将为推动未来信息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学术交流与传播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泽介绍,2016年创刊的《海洋工程与科学》同样是以学校优势学科作为出发点,奔着填补领域内空白而去。今年,该刊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后获得首个影响因子即达3.408,直接进入该领域Q1区(领域内期刊前25%)。

“由于前期精心筹划、组织高水平编委团队,越来越多的新刊不再满足于仅仅追求高影响因子,而是着眼于学科布局,抢占学术生态位。”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旗下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透露,该社将于明年创办的英文新刊《光子学评论》预估影响因子将高达20,“我们要弥补中国光学界尚无一本全综述期刊的空白,出版该领域教科书水平的重要综述,全面反映国内外光学科技的高水准研究进展。”

据悉,激光社自主打造了全英文国际传播平台,《光子学评论》将在这个全新平台上发布——自己造船出海,而非借船出海,“我们有信心,依靠自己的传播力,实现覆盖学科的高影响力”。

2019年,中国激光杂志社入选中国科协“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目前,我们已经将成功的办刊模式从光学领域复制到物理、地学领域。”杨蕾希望,未来可以针对国家需求,以专业学科集群化的模式打造若干细分领域的一流期刊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