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今起正式发售车票!沪港高铁4月1日起恢复开行
3月23日, 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局集团)介绍,为进一步满足内地与香港间旅客出行需求,4月1日起,上海虹桥至香港西九龙G99次列车(简称沪港高铁)恢复开行,4月2日起,香港西九龙至...
-
全力打造长三角“后花园”,“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走...
3月21日报道:以“诗和远方今在上虞”为主题的2023“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推介会在上海举行。通过文旅资源推介、精品路线介绍、主题活动发布、潮玩博主分享等多样化形式,向上海展示上虞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旅游魅力。 ...
-
上海临港发布方案支持人才发展 在10个方面提出举措
昨天,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举办2023年全球人才云聘会,《临港新片区人才筑巢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方案从培育前沿产业集群、完善基础教育配置、加大医疗资源供给、构建高品质生活、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
苏州河畔结伴游 上海举办沪台青年交友活动
3月20日,“很高兴可以和大陆青年一起深度游玩苏州河沿岸,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台湾音乐女教师杨育欣19日在苏州河畔参加“缘聚SH寻YOU苏河”沪台青年交友活动时对媒体说。 此次活动吸引60余位工作、生活在上海...
-
聚焦如何建设中国式新型能源体系 第四届中国能源行...
3月18日,以“中国式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能源行业前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论坛活动采用线下论坛、线上直播连线双模式,聚集能源领域的政府机关代表、能源领军企业高管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围...
财经
-
浦发银行推出共享作业模式 以服务效率为导向 切实...
日前,浦发银行通过共享作业模式,成功为办公地点位于上海浦西的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近完成在该行临港支行的开户业务。2023年以来,浦发银行在自身效率提升方面不断挖潜,牢固树立“让开户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思维...
-
今年前两月上海口岸进口非洲农产品超过1亿美元
今年前两月上海口岸进口非洲农产品超1亿美元 近日,133吨来自非洲马里共和国的进口芝麻运抵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充分发挥“绿色通道”效能,实现当天查检、放行、出证全流程。 今年以来,外港海关...
-
沪浙毗邻地区携手成立这个组织,整合各自优势推进...
近日,沪浙毗邻统战“农创新联会同心促共富”主题活动暨“机关建设年实干谱新篇——做一周村居干部6.0版”调研活动启动仪式在金山区廊下镇举行。在现场,沪浙毗邻农创新联会正式揭牌,这也是全国首家毗邻地区新联会合作...
智能工厂:上海数字经济的创新策源地
发布时间:2022/01/20 财经 浏览:90
正所谓“善弈者谋势”。目前,数字经济的主要舞台正越来越从消费端向产业端迁移。顺应这一大势,上海正加大产业端的数字化转型力度,特别是以智能工厂为关键平台,强化创新能力,培育核心技术,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五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1家企业从8000多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其中上海两家企业斩获殊荣,成为全国上榜最多的城市。
上海素来是国内制造业高地,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应用,为“上海智造”投射下新的光彩。市经济信息化委透露,今年末,全市将完成100家智能工厂的培育认定,初步形成智能制造梯队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市以智能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规模预计突破7000亿元,“上海智造”的创新水平、供给能力将实现新跨越。
形成智能制造“群落”
在专家看来,智能工厂是当前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主赛道。区别于传统工厂,智能工厂将数字化技术与智能装备进行深度融合,把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创造出特别的竞争力。
2020年,市经济信息化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方案,部署行动,要在三年内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10家一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10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是该计划的收官年,其成效已有所展现。
刚入选新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的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生产、物流、环保、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不断推进智能化。借助传感器所构建的“视觉”与“嗅觉”,华谊的智能工厂能“看到”违反安全规范的操作,能“闻到”管网最小剂量的污染泄漏,从而为企业带来一张高水平的绿色安全防护网。华谊新材料还建立了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生产管控中心,通过智能化将企业运营效率提升6.5%,成本下降7.5%。
同样在近期跻身“国家级标杆”的上汽乘用车公司智能工厂,它在临港新片区的车身车间已成为国内汽车领域首个无人车间示范线和“黑灯工厂”,实现焊接100%无人,涂胶作业全面自动化。不仅是制造,前道的研发环节、后续的营销服务,上汽乘用车公司都以智能工厂为核心,延伸应用数字化解决方案,从而为适应数字经济“消费定义汽车”的新模式。
全市范围内,除了这两家位于“金字塔尖”的标杆企业外,还涌现出上汽延锋等5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加上业已或即将获市级智能工厂授牌的60家企业,可以说,全市已形成一个成规模、有活力、多层次的智能制造“创新群落”。
辐射带动产业链升级
高端制造一直是上海的优势产业,而在创新和数字化等驱动下,制造业更被视为承载硬科技、支撑关键技术的平台。智能工厂不仅意味着单个企业的自我革新、自我升级,更具有广泛的辐射带动效应。
新冠疫情阴影下,上海智能工厂却迎来发力期,“上海制造”因此被注入强大韧性。统计显示,近两年,全市制造业新增投资快速增长,其中用于智能化升级的投资比重超过土地、厂房等传统要素投入。智能工厂建设不仅托起了上海的产业投资,更帮助企业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事实证明,疫情中,上海领先的智能工厂,正是复工复产最快的企业,同时,受益于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出扩大、劳动力消耗减少,哪怕受疫情影响,企业人均产出仍有显著提升。过去两年,上海智能工厂的产出效率平均增长约30%,机器人、自动化物流等产业的增幅更大。
另外,上海的智能工厂往往位于相关产业链核心地位,由此成为智能装备新技术、新产品的“赛马场”,对上下游技术进步起到拉动作用。新时达机器人在探索“用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同时,助力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等机器人“三大件”的自主研发。上汽在加快智能工厂建设的过程中,带动安吉物流成为国内智能仓储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全国拿下多个大单。整体上,上海过去几年涌现出约200个智能化“首台(套)”项目,预计“十四五”期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300项以上,同时,随着一批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集成商和服务商走出国门,成为智能工厂建设的中坚力量,智能制造的“上海模式”也开始在海外复制。
挺进创新策源最前沿
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理应化为进一步腾飞的势能。目前,着眼于布局新赛道、激发新动能、创造新终端,上海将以更优的环境、更好的服务,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增强上海制造的数字化竞争力。
今年,智能工厂专项三年行动方案将圆满收官。通过累计为超过2000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在线测评,为至少200家企业导入行业专家的线下咨询,全市接受过智能制造在线评估的规上企业比重,将提升到近1/4,实现规模覆盖。同时,上海也将结合各细分行业,构建超过1000个智能制造特色场景,进一步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造之城”。
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与智能制造息息相关,上海也将重点布局。根据不久前发布的全市高端装备产业“十四五”规划,上海将以“高端引领、数字驱动”为主线,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世界级名企名品方阵。在机器人产业领域,一方面将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航空航天、船舶海工、消费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将力争使服务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数控机床、增材制造、智能传感器等领域,上海不仅会关注龙头企业,也将积极扶持一批小巨人和隐形冠军快速成长。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上海将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加速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的技术创新,并在公交、环卫、配送等领域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商业落地。
事实上,面对数字化大潮,工厂完全可以立于创新策源最前沿,包括在元宇宙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正在闵行区建设的达闼机器人超级工厂,未来不仅将实现机器人造机器人,还将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平台,创造出一个能在虚拟世界中高效训练机器人的“元宇宙”,将线下成千上万次的试错大大压缩。
对智能工厂而言,时代机遇已经到来,“上海智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