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第二届汉文化论坛文艺演出暨2023中国(徐州)汉文...
9月22日晚,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徐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文化论坛文艺演出暨2023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徐州国家5A级景区云龙湖畔举行。9月22日至11月中旬期间,围绕“多彩两汉 品味徐州”的...
-
自在非凡,独自‘净’彩:AUGER理容工具品牌新品盛典...
男士理容品牌AUGER,以其卓越品质和优雅设计,将于2023年9月8日于上海“复兴五库”举行主题为“本我,始于此刻“的新品上市发布会盛典。 **品牌背景和特点** AUGER作为百年知名刀具制造商贝印旗下的男士理...
-
今日发布!2023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9月22日开幕
9月15日上午,2023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发布会上宣布,2023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2日-11月中旬举办,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徐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多彩...
-
第七届成都市道德模范事迹巡展在各社区热闹开展
今年年初,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23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精神引领、榜样引路,推进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宣传展现新气象。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
松典影像:华为Mate60被称为“争气机”,中国制造到...
9月3日18时8分,华为Mate 60 手机正式全渠道开启全款销售。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华为门店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争相购买。许多人表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消费者排队购买手机的现象了,看来并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不...
财经
-
GTC泽汇资本放眼全球 用实力吸引投资者
迪拜是中东最富裕的城市,这里不止有七星级的帆船酒店、世界第一高楼、全球最大购物中心,还是中东北非地区的"贸易之都",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也是GTC泽汇资本将办公地点设在迪拜的主要原因。...
-
跨境直播风起,标杆国货扎堆上阿里国际站:白猫海...
标杆国货品牌正扎堆上阿里国际站,像人们熟知的上海国货企业白猫,借助阿里国际站的超级星厂牌活动,白猫1周海外需求量环比增长4倍多。马来西亚客户在直播当晚,就下了样品单。 据了解,在近期白猫做的一场跨...
-
2022年上海券商共保荐111家企业IPO上市,融资2245亿元
4月7日,上海证监局组织召开辖区证券经营机构监管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上海证券经营机构克服疫情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当年共保荐了111家企业IPO上市,融资规模2245亿元,主承销...
《上海市数据条例》明年元旦起施行 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2021/12/07 财经 浏览:95
《上海市数据条例》明年元旦起施行,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
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被列为比肩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第五要素”。日前,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数据条例》,条例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如何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为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这部前瞻性法规试图解题。
明确数据权益保护机制
上海法院曾审理一桩大众点评诉百度不正当竞争案。百度公司未经许可,在“百度地图”和“百度知道”中大量使用来自大众点评网的信息,法院认为其实质性替代了原网站,具有不正当性,判决百度构成不正当竞争。而百度也振振有词,说大众点评网的点评不是网站写的,而是用户写的。
平台上的数据到底属于谁的?记者注意到,在地方立法权限内,从数据权益保障的角度出发,此次立法明确了各类主体的数据权益保护机制:明确本市依法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使用、加工等数据处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定或者约定的财产权益,以及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有关数据创新活动取得的合法财产权益。
“立法所要解决的不是程序性地进行数据开发,而是激发数据这‘第五要素’的活力。”市人大财经委立法监督处处长张震说,数据的权属和利益分配,这正是“第五要素”未来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基础。
必须确保自然人知情权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去餐厅吃饭,被要求扫码点餐,有的还必须填写姓名、出生年月、手机号码等信息;有时候想下载一款App,需要开放一大堆个人隐私,比如允许授权打开相册、通讯录、开启定位等。
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关注度极高,数据如若实现广泛的市场化流通与应用,会不会带来个人信息被滥用?此前审议中,不少委员认为,数据处理者必须确保自然人的知情权。
这次立法回应了社会这一关切。《条例》第十九条明确,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保证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同意,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违背其真实意愿的方式取得同意。处理者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时,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进楼宇或社区,许多门禁系统悄然装上了“人脸识别”。这一看似更便捷的门禁方案,却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记者注意到,此次立法做了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规定,根据《条例》,处理生物识别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条例》还规定,在本市商场、超市、公园、景区、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宾馆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小区、商务楼宇等区域,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共场所或者区域,不得以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技术作为出入该场所或者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也就是说,市民群众能拒绝“刷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小区或其他公共场所。
禁止滥用大数据“杀熟”
此前公开征询意见中,大数据“杀熟”是一大争议焦点。不少市民提出,要对交易价格等方面的“差别待遇”进行管理识别。
此次立法禁止滥用大数据“杀熟”等行为。《条例》规定,利用个人信息开展自动化决策,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诚信的原则,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条例》还规定,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的,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作出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个人有权要求处理者予以说明,并有权拒绝处理者仅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作出决定。
在此前举办的数据立法研讨会上,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认为,在使用公共数据的同时,还需要有大量其他数据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产生数据“回流”。
比如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等服务企业,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这是宏观经济的参数指标。但也遇到了难题,电力公司拿出与法人公司签订的协议说,如果要用这个数据,需要“一对一”授权。
这正是立法中的难点之一,此次立法进行了探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条例》明确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对公共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开放、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作了进一步优化。授权运营的数据涉及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商业秘密、保密商务信息的,处理该数据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