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沪企自主研发生物制气将绿废变可用能源,为碳排放负增长开辟新路

新闻

京投发展TOD新课题:持续探索无限美好、无界成长、无尽体验的生活方式 京投发展TOD新课题:持续探索无限美好、无界成长、...

9月22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发展大会“无界创新 共同成长”专题会在无锡举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

财经

“五五购物节”圆满收官 交行信用卡助力消费增量 “五五购物节”圆满收官 交行信用卡助力消费增量

自2023年4月底起,历时两个月的2023国际消费季暨第四届上海“五五购物节”于日前圆满落幕。作为提振消费信...

  • GTC泽汇资本放眼全球 用实力吸引投资者

    迪拜是中东最富裕的城市,这里不止有七星级的帆船酒店、世界第一高楼、全球最大购物中心,还是中东北非地区的"贸易之都",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也是GTC泽汇资本将办公地点设在迪拜的主要原因。...

  • 跨境直播风起,标杆国货扎堆上阿里国际站:白猫海...

    标杆国货品牌正扎堆上阿里国际站,像人们熟知的上海国货企业白猫,借助阿里国际站的超级星厂牌活动,白猫1周海外需求量环比增长4倍多。马来西亚客户在直播当晚,就下了样品单。 据了解,在近期白猫做的一场跨...

  • 2022年上海券商共保荐111家企业IPO上市,融资2245亿元

    4月7日,上海证监局组织召开辖区证券经营机构监管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上海证券经营机构克服疫情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当年共保荐了111家企业IPO上市,融资规模2245亿元,主承销...

沪企自主研发生物制气将绿废变可用能源,为碳排放负增长开辟新路

发布时间:2022/03/11 新闻 浏览:153

上海嘉定外冈一建材科技企业很“绿”。该企业两个生产基地所用热能,竟全部来自绿化废弃物——细碎废枝条,企业一年消纳3.2万吨细碎废枝条,“吐出”生物质燃气4.8万立方米,可生产蒸汽6万余吨。根据上海市循环经济协会测算,该企业所使用的生物质燃气,若转换为标煤,一年约1.1万吨,这几乎与上海两家市级“能耗大户”的用量相当。

零污染处置绿废形成闭环

据了解,这家建材企业生产的新材料地板产品主要出口欧美,产品在黏合、热压与定型过程中,需用到大量蒸汽。过去,企业所用蒸汽主要靠天然气烧锅炉产生。5年前,该企业与合同能源服务商恒俊泰新能源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后者通过自主研发的生物制气技术与装置,向建材企业提供蒸汽,建材企业由此省下购买天然气的成本以数百万元计。而恒俊泰公司的能源原料均来自上海郊野公园、城市公园、行道树、住宅小区等人工修剪或自然剥落产生的绿化废弃物。

恒俊泰总经理林肖俐介绍,上海每年产生的绿化废弃物在100万吨以上,其中70%为较粗壮的树干和树枝,可加工制作为木条、人造板材等,因此常被争抢。但剩余30%的弱小纤细枝条树叶,被认为几无回收利用价值,基本无人问津。这些枝条树叶若自然堆放,会氧化成二氧化碳,增加碳排放,或还原为天然气即甲烷,因未进行有效收集和使用,产生的温室效应危害往往数十倍于二氧化碳。当然,也有人会悄悄烧掉,不过“直烧”模式会冒黑烟,同样污染空气。上海市循环经济协会秘书长蔡智刚告诉记者,那些“直烧”小锅炉散落于郊外,屡禁不绝,很长一段时间因缺乏零污染处置绿废的有效方法,难以形成闭环。

因此,当上海出现将绿废视作宝贝的公司,蔡智刚颇感惊喜,但又觉不可思议。在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后,他感到,这一新模式有戏。

据介绍,恒俊泰公司专门投入了大量机械、车队及数十人团队,在嘉定、青浦、杨浦及浦东新区的林业与养护部门等绿废产生大户定点回收。但后续如何能源化是个技术活。建材企业腾出部分场地,由恒俊泰公司投入专业的生物质气化炉等工业装置,将树枝最终气化为具有热值的燃气,锅炉排放指标均达标。

企业主动减碳才能掌握主动

根据上海市经信委印发的《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碳排放强度将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5%。这就倒逼企业必须落实技改措施,率先主动减碳企业以及积极转型为绿色乃至零碳工厂的企业才可能掌握主动,实现稳定生产。

林肖俐也明显感到,“双碳”目标下,像恒俊泰这样的新能源公司愈发吃香了。在政府端,嘉定区相关部门和外冈镇对于这种“生物质气化”新模式非常支持。在企业端,已有不少亿元以上规模的日用品、快消品生产企业提出了合同能源管理需求,尤其近期天然气价格有所上涨,这让企业的减碳乃至零碳需求更迫切。

绿废生物质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范畴,尤其是上海的绿化枝条废弃物生生不息,总产出量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刨去那些“香饽饽”粗枝条,上海每年至少可产出30万吨细碎废枝条。据测算,如果能将这些本地绿废“吃干榨尽”,有望覆盖20家以上市级重点能耗企业,为上海碳排放负增长开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