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今起正式发售车票!沪港高铁4月1日起恢复开行
3月23日, 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局集团)介绍,为进一步满足内地与香港间旅客出行需求,4月1日起,上海虹桥至香港西九龙G99次列车(简称沪港高铁)恢复开行,4月2日起,香港西九龙至...
-
全力打造长三角“后花园”,“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走...
3月21日报道:以“诗和远方今在上虞”为主题的2023“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推介会在上海举行。通过文旅资源推介、精品路线介绍、主题活动发布、潮玩博主分享等多样化形式,向上海展示上虞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旅游魅力。 ...
-
上海临港发布方案支持人才发展 在10个方面提出举措
昨天,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举办2023年全球人才云聘会,《临港新片区人才筑巢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方案从培育前沿产业集群、完善基础教育配置、加大医疗资源供给、构建高品质生活、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
苏州河畔结伴游 上海举办沪台青年交友活动
3月20日,“很高兴可以和大陆青年一起深度游玩苏州河沿岸,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台湾音乐女教师杨育欣19日在苏州河畔参加“缘聚SH寻YOU苏河”沪台青年交友活动时对媒体说。 此次活动吸引60余位工作、生活在上海...
-
聚焦如何建设中国式新型能源体系 第四届中国能源行...
3月18日,以“中国式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能源行业前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论坛活动采用线下论坛、线上直播连线双模式,聚集能源领域的政府机关代表、能源领军企业高管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围...
财经
-
浦发银行推出共享作业模式 以服务效率为导向 切实...
日前,浦发银行通过共享作业模式,成功为办公地点位于上海浦西的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近完成在该行临港支行的开户业务。2023年以来,浦发银行在自身效率提升方面不断挖潜,牢固树立“让开户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思维...
-
今年前两月上海口岸进口非洲农产品超过1亿美元
今年前两月上海口岸进口非洲农产品超1亿美元 近日,133吨来自非洲马里共和国的进口芝麻运抵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充分发挥“绿色通道”效能,实现当天查检、放行、出证全流程。 今年以来,外港海关...
-
沪浙毗邻地区携手成立这个组织,整合各自优势推进...
近日,沪浙毗邻统战“农创新联会同心促共富”主题活动暨“机关建设年实干谱新篇——做一周村居干部6.0版”调研活动启动仪式在金山区廊下镇举行。在现场,沪浙毗邻农创新联会正式揭牌,这也是全国首家毗邻地区新联会合作...
沪上高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千万家庭把孩子托付给我们,一定不负重托!”
发布时间:2022/04/15 教育 浏览:67
眼下,上海疫情防控正值最关键、最吃劲阶段。高校是人员密集场所,且不少高校还有多个校区,如何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在全市疫情防控的统筹安排下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沪上高校正从严从紧从细从实落实防控举措,确保抗疫时期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师生携手同心,凝聚起强大的战“疫”合力。
“千万家庭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我们一定不负重托!疫情防控必须从最坏处准备、往最难处着手、向最好处努力。”这正是当前守护校园的高校老师们的心声。
守好每一道门
网格化管理下每个片区都有“区长”
一箱苹果进入大学校园要过“几道关”?进大门前,先要在物资缓冲区由工作人员核验“身份”;随后,跟随车辆经过三道“消杀关”——进校前封闭车门“全身”消杀,抵达指定区域开货柜门车内消杀,卸载后更是每一个苹果都必须消杀,最终才能送上学生的餐桌……复旦大学日前启动的这一系列流程,正是当前沪上高校守好校门、杜绝“物传人”的病毒传播链的“标准程序”。
始终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筑牢疫情防线,按照本市疫情防控工作总体部署要求,沪上高校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
严格校门管理,筑牢网格化管理体系,是各大高校落实防疫管理的重要措施。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的彭自然老师最近多了一个“头衔”——楼长。白天,他在值守的学生宿舍楼大厅为学生上网课,而这里,到了夜晚,便是他的休息之处。学校进入封闭管理后,学生宿舍区被划分为不同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区长”把守,专门负责外围物资运送和协调等工作,而每栋宿舍楼则由老师入住担任楼长,负责协调处理核酸和抗原检测、餐食物资分发等具体事务。网格化管理的实施,使得一旦发生疫情,学校方面能快速反应,并将影响降至最小。
上好每一门课
无人送餐车、核酸采样棉签成鲜活教案
从封闭校园到启动线上教学,需要多少准备时间?上海交通大学3月9日一早发出线上教学指令后,半小时之内,全校就已完成了3000多个教学班腾讯会议号的系统匹配,万余名本科生立刻进入云端开始上课。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沪上高校纷纷启动线上教学,学生和教师“足不出户”,减少校内人员流动,降低感染风险。
原本需要动手的实验课程,搬到线上后怎么上才能让学生有代入感?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教师施卓伟想了一个妙招:把核酸测试场景引入课堂。棉签咽拭子涂抹的力度和滑动距离对检测效果有何影响?他把这个问题带到《流体力学基础》课上讨论,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这些疫情防控中的细节本来就是科学问题,学生身处其中,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施卓伟说。
在上海交大,从为学生们送饭的无人送餐车的算法,到送餐的运筹学原理,这些出现在校园当下战“疫”中的场景,都成为了课堂上的经典案例。
数字技术不仅被广泛用于线上教学,同样也为校园疫情防控赋能,助力防疫效率提升。在松江大学城,各高校的数千名乃至上万名学生分散在十几栋乃至几十栋学生宿舍楼。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处负责人徐丽云告诉记者,原本大学城学生宿舍区的驻楼工作组每天都要花费数小时统计全校5000多名学生核酸采样和检测结果信息。得知这一消息,相关技术人员连夜开发,上线“上外师生核酸检测结果查询系统”,防疫工作者只需在系统后台点击几下鼠标,即可查到本校师生核酸检测结果,并生成核酸检测统计报告。
打通“最后一公里”
全力保障学生就餐就医“刚需”
华东师范大学封闭至今,一支由14名司机组成的校园应急车队一次次飞驰往返,为900多起学生就医护航,送医行程达3万公里。最多的一天,小车队总计出车42次。车队司机师傅里,有人家里有80岁老父需要照顾,有人的老母亲已94岁高龄,留在养老院多日未见……但是对他们来说,眼下,没有什么比守护校园和师生安全更重要的事了。
封控中的校园,校方全力以赴保障学生的就餐、就医等问题。
在同济大学,各校区有3万名左右学生,每日需配送约9万份餐食到学生宿舍楼。如何打造一道安全的“餐饮保障线”,让在校的师生们按时吃上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各学院、各机关职能部门留守校园的教师纷纷加入送餐队伍。
上海财经大学也组建起一支“餐食保障突击队”,从最初的不到20人,已迅速扩充至60余人。这支突击队与园区楼宇志愿者密切配合,打通从食堂到各生活园区餐食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每天早中晚三餐的运送量超过15000份。
复旦大学总务处餐饮办的王珏负责四个校区所有食堂的餐饮保障以及原材料采购和调度,自从校园进入封控以来,每天单是协调早餐、肉、盒饭、水果等的电话,就能让他的手机不断地从电量满格打到电量为零。偶尔闲下来,王珏只敢和女儿微信语音聊上两三句话。“我担心电话占线误事,更担心说的时间长了,女儿会更想我。期待疫情早日过去,我们生活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