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浦东着力打造上海首个文明实践活动IP,首场活动聚...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推动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1月12日,浦东新区推出“文明实践在浦东·36季”主题系列活动,首场“幸福高桥,绒绣点亮生活”在高桥绒绣馆拉开帷幕。 该主题活动采用线下活动...
-
“2023年长宁区数字转型法治保障十大项目”公布
近日,聚焦“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领域的“2023年长宁区数字转型法治保障十大项目”对外公布,标志着到2023年,贯通经济、生活和治理三大领域的数字法治体系将基本建成。十大项目都有哪些?快来看看! ...
-
第六届进博会筹备工作全面推进,目前已有300余家企...
近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传播影响力报告》发布暨第六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签约仪式举行。东方网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第六届进博会各项筹备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已有签约参展企业300余家,展览面积超过12万...
-
零碳征程,这家绿色科技企业领航零碳新工业
一台台高耸的风电机矗立于延绵的高原戈壁,源源不断地把风能转化为工业的绿色动力,在中国正北方,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落地内蒙古鄂尔多斯。目光沿着地图一路南下,为这些低碳新能源应用场景策源的核心,来自上海—...
-
上海出入境有序恢复出国(境)证件办理业务
1月9日是上海恢复出国(境)证件办理相关业务后的首个工作日。上午9时,已有不少预约了当日办证的申请人来到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办证大厅门口,经工作人员核验预约信息后,依次进入办理。记者在现场了解到,...
财经
-
洲际酒店集团旗下中餐品牌彩丰楼突破50家 焕新升级...
以珍馐美馔诠释千年东方文化,诚邀宾客品年味盛宴 中国上海——日前,洲际酒店集团旗下高端中餐品牌彩丰楼在大中华区突破50家的同时,宣布品牌焕新升级,以充满美好寓意的“彩凤献吉”为设计灵感,围绕“听、视、味、...
-
上海两会|上海GDP连续突破4万亿元
1月11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上海城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8万元左右。地方一般公共...
-
上海商业地产蓄势修复 2023年市场需求回暖趋势可期
1月10日,仲量联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上海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上海商业地产市场蓄势修复。仲量联行华东区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商业地产部总监张静表示:“上海正在迎接走出本轮疫...
沪滇协作典型案例:唱响天籁之音,傈僳音乐小镇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1/05 新闻 浏览:108
新修的环山公路在一点点变长。“‘上海速度’令人惊叹!”傈僳音乐小镇施工方负责人付斌竖起了大拇指,“才3个月时间,不仅路修得又长又漂亮,而且小镇整体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已经推进60%,简直是奇迹。”
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百花岭自然村,紧挨着刚通车不久的保泸高速。2016年,付斌来到这里,投身傈僳音乐小镇建设项目。2018年底,小镇一期正式投运,还没高兴多久,保泸高速修建工作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接踵而至,小镇运营被迫按下“暂停键”。
“缺资金、缺规划,我们心里都没底,更别提老百姓有多担心了。我在这里投入了太多心血,做梦都想把这里变好。”付斌一筹莫展之际,2021年6月,上海市援怒江干部来到这里。经过深入考察调研,沪滇协作共同发力傈僳音乐小镇再升级,充分盘活资源,全力以赴把资源变成资产、颜值变成产值、环境变成风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唱好“非遗传承”曲,擦亮民族文化牌
“党的政策好,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暖阳下,以山林为背景,以风声为伴奏,百花岭傈僳族村民祝秀英和密玉珍用右手轻托脸颊,唱起了摆时。“泸水市被称为摆时之乡。摆时是傈僳族民歌曲调,也是一种山歌。我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都在曲里了。”祝秀英说。
2006年,傈僳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傈僳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摆时的传承发展尤为重要。然而,随着老一辈摆时艺人的相继离世以及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摆时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
有同样境遇的,还有“四声部”。“四声部”是傈僳族无伴奏合唱,形式上类似“阿卡贝拉”,被誉为“天籁之音”,曾一度唱出国门,惊艳世界。“会唱的人都老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密玉珍说。
如何传承好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援滇干部将目光投向文旅。以傈僳音乐小镇为平台,沪滇协作建起非遗传承研习所,邀请傈僳族非遗传承人驻扎于此,通过授课的方式播撒“火种”。非遗传承研习所常年对外开放,与小镇内的非遗展示馆、非遗手工作坊等相辅相成,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讲好非遗文化故事,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两地干部还携手推进非遗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良性互动。目前,泸水市已经打造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场馆、5个民间绝技文化传习馆、1个非遗就业工坊,并推动非遗进校园,让更多孩子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未来,沪滇协作还将聚焦特色餐饮、民宿客栈、民族手工艺品等,为旅游发展注入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灵魂。
“收入上来了,年轻人自然就回来了。”上海援滇干部说,“非遗传承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多元化立体保护体系。我们期待将傈僳音乐小镇建成集游傈僳村落、赏傈僳音乐、观傈僳歌舞、品傈僳美食、享傈僳民族文化盛宴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推动音乐小镇再上层楼。”
唱好“融合发展”曲,共品和谐共生美
一排弩弓,五张靶纸,一栋弩弓射击馆就此形成。拔箭上膛,竟然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拉动弩弦。端平,瞄准,扣动牛骨扳机,巨大的后坐力震得虎口发麻。只听“砰”的一声,弓箭狠狠插进靶纸,引得靶子一阵晃动。
“怎么样?感觉不一般吧?”付斌指了指墙上的照片,“弩弓是傈僳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武器。过去,傈僳族每年都会举办‘神弩手’比赛,冠军还会得到女孩子的倾心。现在,我们把传统的弩弓和现代射击馆相结合,做成体验项目,游客们都喜欢得不得了!”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融合,上海文旅发展先进经验与百花岭优质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既创造出傈僳音乐小镇勃勃的生机,更勾勒出其美好的未来。
在正在建设的音乐广场边上,祝秀英和密玉珍每周都会到这里为当地村民排舞。伴随着傈僳族传统民歌,她们时而模仿动物行动,跳起傈僳族传统舞蹈;时而踏出流行的脚步,跳起现代广场舞。
“这是我们自创、改编的舞蹈。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并喜爱傈僳族舞蹈。等沪滇协作建设的广场竣工后,我们每天都要在那里起舞。”祝秀英说。
音乐广场的另一头,声音博物馆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鸟的啼鸣、风的吟唱、疫情防控中的怒江、傈僳语《同一首歌》……不同的声音在这里和鸣。徜徉馆内,滇金丝猴、白腹锦鸡、白尾梢红雏、高黎贡羚牛等怒江珍稀动物的介绍,与铓锣、达比亚、起奔、羊皮鼓等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的民族乐器陈列眼前。这里是怒江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展示魅力的舞台。
继续漫步傈僳音乐小镇,还可以看到智慧赋能的影子。通过沪滇协作,原始的村落插上数字化转型的翅膀,智慧停车场、智慧旅游公厕等相继建成。配合百花山居酒店、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口味的美食街,以及规划中的景区大循环观光车,音乐小镇将在保留傈僳族原汁原味特色的基础上,用现代化手段为游客观光游览保驾护航,让民族团结的动人旋律传向四面八方。
唱好“人居环境”曲,共谱宜居宜业图
一张规划图,描绘音乐小镇的未来——水上悦动区将全新登场,与演艺厅、功能区、音乐广场等设施构成游客活动的核心区;音乐小镇北部,办公楼与员工宿舍坐落于此;南部入口处,游客中心、停车场与观光车换乘站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扫视全图,难免会有疑问:百花岭自然村的原有住户搬去哪里了?
“根据沪滇协作规划,旅游区域和村民居住区域需做区分,因此,他们都将搬迁至毗邻音乐小镇的村落里。”上海援滇干部、付坝村党总支副书记胡文荣说。
然而,这片土地是村民世代居住之所。下定决心搬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是为了你们的后代,音乐小镇建好了,文旅产业发展起来了,你们都能享福!”胡文荣这样做思想工作。另一边,上海援滇干部也与付坝村党员干部通力合作,挨家挨户上门调研,尽最大可能满足村民搬迁的个性化需求。
一番动员后,所有村民都同意了。为进一步改善百花岭村民的人居环境,沪滇协作又共同开展村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所有平房的外立面统一刷上环保漆,还绘上了傈僳族各式各样的图腾。远远看过去,民族风情一览无遗,原生文化特色浓郁。
“考虑到游客住宿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在赋予当地百姓更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充分调动其内生动力,鼓励他们经营特色民宿,助力音乐小镇成为怒江‘最美网红打卡地’,走向全国‘大市场’,真正成为带动百花岭奔向乡村振兴的‘聚宝盆’。”上海援滇干部说。
“现在的百花岭,太美了。”在百花岭村民李二三的记忆里,从前许多村民住的是茅草屋、砖瓦房,“既简陋又不安全,土路边随处可见垃圾。”现在,村民们住进干净宽敞的砖瓦房,硬化道路还通到每家每户。看着整洁的居住环境,李二三打算先去音乐小镇当个保安,有一定积蓄后,“再好好装修自家房子,开一家具有傈僳族风情的民宿”。
傈僳音乐小镇已入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怒江州打造“峡谷怒江,养心天堂”旅游品牌的重点工作之一。音乐小镇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产权归付坝村村集体所有,将有力带动百花岭自然村284户893名群众增收。“我们希望抢抓沪滇协作机遇,建好怒江大峡谷旅游‘首站’,让游客和村民真正享受到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泸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唐才珍如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