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三大世界级文化设施落户浦东 上海要建品质城区

新闻

菁活植物活性水上市: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无缝对接 实践农业供给侧改革新路径 菁活植物活性水上市: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无缝...

2025年3月18日,“菁活植物活性水新品发布会”在第一食品南京东路店四楼顺利召开。此次发布会以“菁萃天然 ...

  • 《今天不说话——杨烨炘的静默宣言》艺术展在沪开幕

    在当代艺术的广阔舞台上,“今天不说话”无疑是一个独特而引人深思的项目。自2014年由知名艺术家杨烨炘发起以来,这一行为艺术项目不仅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更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上海艺术家...

  • 长和港口将由意大利亿万富翁家族Aponte接手而非美...

    资料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撰文:全宇毅 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深化国际交往合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香港在深化国际交往合作中一直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

  • 郭成杰:长和港口未来主人翁不是美国公司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最近,港口业务的变革再次引起了关注,特别是长和集团计划出售其在香港和内地以外的码头业务。这一举动不仅与全球航运业的趋势有关,也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未来的经营者究竟会是谁?根...

  • 中建八局一公司西南公司开展“争做文明有礼中建人”“...

    三月芳菲映初心,巾帼筑梦绽芳华。为庆祝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建八局一公司西南公司于3月7日组织开展“文明有礼中建人”暨“赓续百年荣光·绽放巾帼风采”主题活动,通过踏青赏春、健康科普、艺术创作等多...

  • 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装饰分公司赴上海市潍坊新村街...

    2025年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社会治理,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装饰分公司走进上海市潍坊新村街道“‘锋’光闪耀,情暖潍坊”志愿服务便民集市,开展“装饰装修公益咨...

财经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20 年的公司,是东方通财企业旗下的投资者社区。该公司致...

三大世界级文化设施落户浦东 上海要建品质城区

发布时间:2021/08/17 新闻 浏览:346

浦东新区,一方生机勃勃的经济发展热土,有望成为文化艺术竞相绽放的人文高地。

继浦东美术馆在陆家嘴“金融城”惊艳亮相后,秉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另有三大文化设施在浦东的开门迎客也进入倒计时。对标“世界级全媒体复合型城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将打响头炮,力争于今年年底试开放。紧接着,上海博物馆东馆将于2022年底建成开放,连同即将大修的人民广场馆致力于成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2025年,上海大歌剧院将开门迎客,这把浦东后滩徐徐展开的“中国扇”喊出了“十年领先、三十年不落伍、五十年成经典”。

近日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签署的《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部区合作工作方案》紧扣“引领”二字,提出“打造新时代文化品质城区”。以25项重点举措,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及我市《行动方案》精神。而这个过程中,三大文化设施既是文化功能核心区的重要承载,也是建设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主要依托。

上一个三十年,浦东跑出了经济发展“中国速度”。下一个三十年,期待新一个世界级文化场馆集群在浦东为人民城市而闪耀。

是浦东的,更是世界的

新一轮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为何接连落子浦东?

首先,之于上海,浦东新区人口占1/4、区域占1/5、贡献着近三分之一GDP,然而文化设施数量体量却还有发展空间。围绕党中央“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离不开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

其次,时代进程与城市发展需要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现位于浦西的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均是1996年建成开放的新馆,而位于“演艺大世界”核心的上海大剧院则在1998年开门迎客。这三大90后文化设施落成之时,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资源处于全国领先、甚至跻身世界前十。20多年过去,国内外城市飞速发展,一座座更为先进的文化地标相继建成。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理念与人民文化需求也跃升至新的阶段,对标世界顶尖的重任,交到了以上图东馆、上博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为代表的20后新文化地标身上。

所以,它们是浦东的,更是世界的:

从建筑体量看,花木地区的上图东馆和上博东馆总建筑面积均超过11万平方米,而位于浦东世博文化公园的上海大歌剧院的总建筑面积更是达到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增大意味着什么?上图馆长陈超介绍,这意味近6000的坐席数较本馆翻了两番多,意味着可以细分出音乐、艺术、科技等垂直领域,打造一批“馆中馆”。对上博来说,东馆展陈空间达到本馆的近三倍。上博馆长杨志刚就此畅想:“眼下展厅空间有限,动辄10米以上的书画长卷是难以完整展示的,未来在东馆,纵览完整长卷将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从接纳人数上看,上图东馆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上海大歌剧院开业后预计第一年演出450场,观众70万人次左右。

而在运营上,则紧跟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步伐,做足“智慧”文章。上图将打造基于全球领先的开源微服务框架开发的智慧图书馆平台,构筑“人、书、馆、城”四位一体的全民阅读空间;上博积极推进博物馆“新平台”“新终端”建设,整合共享数字文博资源,实现智慧管理,推进智慧服务。

是引领未来的,更是服务人民的

如果说上述是浦东文化建设软实力中的“硬指标”,那么要实现文化设施的引领作用,更需要在软实力中的“软体验”“软服务”谋求创新突破。聚焦于文化设施,就是让人因建筑之美而来,因资源之丰富流连,最终因服务之贴心完善将其融入生活日常。

品读建筑之美,三大设施设计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引领时代审美。上海大歌剧院既是瞩目的视觉焦点,也是环视浦江两岸城市风貌的绝佳观景点。聚焦建筑,如同巨大的白色阶梯螺旋状上升延伸到空中,又像是一把缓缓打开的中国扇,尽显东方之美。动态的螺旋屋盖既是外观又是空间,流淌出歌剧艺术的动态美感。沿螺旋楼梯拾级而上,游客观众可以在屋顶平台上观赏徐汇滨江和前滩,俯瞰世博文化公园。视野中,上博东馆、上图东馆依傍着世纪公园或将映入眼帘。两者同已有的上海科技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浦东展览馆形成五星环抱的格局。

而在盘活拓展资源上,三大设施致力于让观者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提升展陈比例不是唯一目的”,杨志刚解释,上博东馆将致力于构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增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从而为参观者带来更丰富的参观体验,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他举例,“比如青铜文物的展示,将不仅反映先秦时代的艺术成就,还将延伸到明清,呈现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脉络。”上图则在碑帖、家谱等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让读者可以借由高保真音响亲耳聆听一批珍贵老唱片的岁月回响。

更进一步,上海大歌剧院则致力于引领中国歌剧事业发展。据介绍,剧院是国内乃至亚洲首个按歌剧艺术全产业链要素设计建造,集演出交流、创制排演、艺术教育等于一体的全能型歌剧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张颂华表示,上海大歌剧院致力“演、创、制、教”四大核心功能,为的不仅是填补上海乃至中国标志性专业歌剧院的空白,也将致力成为全球歌剧演出场次最多、歌剧式样最全的歌剧院。

如果说硬指标提升尚有极限,那么软体验、软服务的追求则永无止境。犹记得现在的上海图书馆在1996年运营之初,就率先降低公共图书馆的门槛,提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可办证”“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对外开放”两大口号,轰动全国。20多年后,如何进一步贯彻这种开放共享、服务最广大人民的理念?陈超想到了“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有活动”“全预约”两大路径。前者致力于引入社会资源,向上海近千个读书会等敞开怀抱,共同推广阅读。后者则将在目前图书可预约、活动可预约的基础上,实现坐席、展览、空间、游览等涵盖几乎所有资源、面向广大市民的预约服务。

可以想见的未来,随着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的高质量运营,文化,非但不会是浦东高速发展的短板,反而将后来居上,成为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满足人民品质生活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一张金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