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上海传统老工业基地脱胎为“艺术腹地”

新闻

菁活植物活性水上市: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无缝对接 实践农业供给侧改革新路径 菁活植物活性水上市: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无缝...

2025年3月18日,“菁活植物活性水新品发布会”在第一食品南京东路店四楼顺利召开。此次发布会以“菁萃天然 ...

  • 《今天不说话——杨烨炘的静默宣言》艺术展在沪开幕

    在当代艺术的广阔舞台上,“今天不说话”无疑是一个独特而引人深思的项目。自2014年由知名艺术家杨烨炘发起以来,这一行为艺术项目不仅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更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上海艺术家...

  • 长和港口将由意大利亿万富翁家族Aponte接手而非美...

    资料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撰文:全宇毅 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深化国际交往合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香港在深化国际交往合作中一直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

  • 郭成杰:长和港口未来主人翁不是美国公司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最近,港口业务的变革再次引起了关注,特别是长和集团计划出售其在香港和内地以外的码头业务。这一举动不仅与全球航运业的趋势有关,也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未来的经营者究竟会是谁?根...

  • 中建八局一公司西南公司开展“争做文明有礼中建人”“...

    三月芳菲映初心,巾帼筑梦绽芳华。为庆祝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建八局一公司西南公司于3月7日组织开展“文明有礼中建人”暨“赓续百年荣光·绽放巾帼风采”主题活动,通过踏青赏春、健康科普、艺术创作等多...

  • 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装饰分公司赴上海市潍坊新村街...

    2025年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社会治理,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装饰分公司走进上海市潍坊新村街道“‘锋’光闪耀,情暖潍坊”志愿服务便民集市,开展“装饰装修公益咨...

财经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20 年的公司,是东方通财企业旗下的投资者社区。该公司致...

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上海传统老工业基地脱胎为“艺术腹地”

发布时间:2021/08/05 新闻 浏览:362

将城市之中的“最佳景观位”留给公共艺术。这是宝山区,上海传统老工业基地在面对城市更新转型时,紧扣“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而探索走出的一条独特路径。

宝武集团下属原不锈钢厂地块,散布着大量型钢厂房和工业遗存,收藏着独属于钢铁工业的炽热记忆。距厂房不远,天然河道蕰藻浜,连接着吴淞和南大等创新集聚区。

未来,这处工业遗存将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一个“引爆点”——前不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正式入驻于此,不仅将输出“美好营造”的能力,也将借由开放式大学校区与周边科创园区、居民社区互融互通,培育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都市新空间,全面推动艺术软实力、科创硬实力互动并进、相得益彰。

空间重塑:为工业遗存注入艺术气质

放眼全球,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部,老旧住宅林立,加工产业众多。时光磨砺下,老电厂渐失光彩。但这片区域却因入驻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而“满盘皆活”。美术馆带来的人文气息、艺术溢出,更引发了一场区域整体更新,这里变身为“艺术腹地”,并在专业领域内颇具声名。

这,让上海吴淞老工业基地看到了自身“蝶变”的新路径。

数年前,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抵沪造访吴淞老工业基地。她由衷感叹:“这里庞大的旧厂房简直是艺术改造的绝佳载体。”

与莫里斯一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几乎也一眼相中了这片老厂房。曾成钢说,选址之时曾有过一番讨论。但他始终认为,老厂房的形态特点十分适合艺术化改造,一体成型的硕大厂房,正暗合了美术领域“一笔画世界”的审美志趣。改造中,他始终坚持,要充分保留原有厂房结构。特别是,留住那些工业气息十足的标志性元素。

与泰特现代美术馆一样,主校区计划留存工业时代的重要标识——烟囱。在设计师巧手之下,烟囱的物理形态完整保留,并被赋予全新功能——通风气楼。由此,整座建筑也将变得更绿色、低碳。

文化再生:卸掉条条框框专业数量“翻番”

“世界一流城市,必有一座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入驻并改造这片工业遗存,也给老牌美术学院未来的专业新发展带来延展与可能。

根据规划,该项目用地面积约1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未来将容纳4000名学生。“建成后,不仅学生数量将翻番,专业数量也将翻番,”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岭山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在现有专业基础上,该校区计划新增实验艺术、城市设计、产品设计、文物保护等专业。在王岭山看来,城市设计对城市长远发展、软实力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为了让设计感、时尚潮、文艺范儿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涌动,就需要打造更多“城市家具”,并兼具功能必备品和耐看艺术品的双重属性。

过去,美术学院的培养方式主要以细分专业为主。但面对对象更广、种类更复杂的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王岭山认为,“打开人的想象力”至关重要。宏伟感十足的工业厂房结合众多跨学科、跨专业的工作室,可以帮助人们卸掉条条框框,寻到日常生活中更丰富多元的艺术表达方式。

互融共生:既是“专业课堂”也是“美育学堂”

开放无界的新空间新载体,激发起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力。美术馆与教室毗邻而居,既是师生们的“专业课堂”,也是周边居民们的“美育学堂”。改造方期待,这里的艺术空间“会呼吸”,24小时都能“攒人气”。

城市中,从美术馆、博物馆到咖啡馆,一个个新立起的网红地标吸引着游人打卡留念。但王岭山发现,个别地方与周边居民区尚存在“割裂感”。“就像是涨潮退潮,游客来了人气旺,走了就瞬间冷清。”他认为,一个真正能与本地社区相融的艺术地标,才更有生命力、更加温暖人心。

以蕰藻浜为界,南岸分布着大量老旧居民区,作为配套项目,未来还将有至少两条地铁线路以及一条新辟的市政马路横穿校区而过,串联起校区、园区、居民区,助推艺术创新社区的建设,让关于美的、关于创新的各类要素,加速集聚,活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