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两路10千伏“绿色通道”直送上海东站,接电提速20%
3月25日,上海市重大工程东方枢纽上海东站项目开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收到项目用电申请商办函后,仅用时64天就完成了全部两路10千伏临时施工建设用电送电,比同等体量临时用电接电提速20%。 上海...
-
“最美”的姿态,是向前冲锋的姿态,2022年度杨浦区“...
3月23日,“最美”的姿态,是向前冲锋的姿态。今日,杨浦区举行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4个先进集体和22名先进个人加入杨浦区“最美退役军人”的阵营,又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时光里定格,又有一群可爱的老兵走...
-
今起正式发售车票!沪港高铁4月1日起恢复开行
3月23日, 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局集团)介绍,为进一步满足内地与香港间旅客出行需求,4月1日起,上海虹桥至香港西九龙G99次列车(简称沪港高铁)恢复开行,4月2日起,香港西九龙至...
-
全力打造长三角“后花园”,“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走...
3月21日报道:以“诗和远方今在上虞”为主题的2023“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推介会在上海举行。通过文旅资源推介、精品路线介绍、主题活动发布、潮玩博主分享等多样化形式,向上海展示上虞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旅游魅力。 ...
-
上海临港发布方案支持人才发展 在10个方面提出举措
昨天,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举办2023年全球人才云聘会,《临港新片区人才筑巢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方案从培育前沿产业集群、完善基础教育配置、加大医疗资源供给、构建高品质生活、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财经
-
以基金引产业,闵行浦锦深化“湘商创投圈”招商合作...
近日,由上海市湖南商会和闵行区浦锦街道联合主办的“创赢全球,湘聚上海——2022全球湖南人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盛典“成功举行,33家投资机构、300多名政商企业嘉宾汇聚一堂,活动同期宣布湘赛一期基金启动,湘商浦锦...
-
上海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
以“特区计划”支持“无用之大用” 上海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研发一款光帆飞行器,用高能激光推动100纳米厚、展开后约10平方米的光帆,将飞行器加速到光速的20%,飞往...
-
上海经济发展韧性活力持续显现 呈回稳向好趋势
3月22日,《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总体来看,上海经济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经济运行韧性增强,呈现回稳向好趋势。 根据公报披露的数据,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
两会声音 |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治建议:筹建“上海教育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01/14 教育 浏览:25
上海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多年来“海派教育”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的骄傲,但是迄今上海还没有一家教育主题的博物馆。
2023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建议,上海应适时筹建“上海教育博物馆”(或“上海近现代教育博物馆”),展现上海教育历史发展轨迹,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海派教育”历史底蕴浓厚
上海地区的学校教育最早可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北宋时期。
近代以来,上海始终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前哨灯塔:
1843年上海开埠,在全国首开近代教育;
1872年,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学童从吴淞口走出国门,迈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开启了中国的留学生教育;
1878年,中国人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正蒙书院诞生(现名梅溪小学);
1896年,“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二所高等学府;
1901年,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于上海创刊;
1905年起,中国最早的“大学城”吴淞大学城,成为上海近代教育的桥头堡;
1917年,中国首家职业教育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
“海派教育”历史底蕴浓厚,上海教育博物馆的建立可以加强上海教育历史研究,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上海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展示陶行知、马相伯、蔡元培、黄炎培、舒新城等教育家在上海的革新和实践,激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和促进上海教育改革发展。
张治认为,建设一个能呈现上海教育历史特色和中国近现代教育全貌的、综合性的教育博物馆,可集中研究、展示、交流上海教育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对促进上海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城市精神塑造,以及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为先进经验输出“窗口”
张治指出,建设上海教育博物馆有着显著的社会价值。
1、能够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推动上海优秀教育文化传承与推广;
2、可以使教育界增强“四个自信”;
3、加强上海教育文物资料、教育文化遗产、教育遗迹的发掘、保护;
4、展示上海教育文明和传播新时代海派教育发展理念;
5、可以提升上海城市精神,促进国内外交流互鉴。
高举“平民教育”“生活教育”旗帜的陶行知将宝山当成第二故乡,立志职业教育的黄炎培,探索学前教育陈鹤琴,实践中小学“新教育运动”的舒新城,创办大学教育的梁启超、蔡元培、梅贻琦、马相伯,以及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人民教育家于漪等,都曾在上海留下过他们力破沉疴、探索中国教育变革良方的足迹。
张治说,上海教育博物馆可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播历史发展中涌现出的中国教育家代表、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成果等。同时,上海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既是讲述中国教育故事、输出先进教育经验的“窗口”,更是中西教育交汇融合“先试先行”的媒介。上海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建立上海教育博物馆作为交流基地的显著意义。
开放式、多功能、公益性
对于上海教育博物馆的具体功能定位,张治也有着较为细致的构想。“上海教育博物馆应建设为一个开放式、多功能、公益性的机构,集教育展览、信息交流、学术研讨、咨询服务、技术展示与驱动教育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特别要应用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创建数字孪生的教育博物馆。”
上海教育博物馆应建设成为教育文物收藏中心、教育文化展示中心、教育文明研究中心、教改经验推广中心、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教育技术创新展示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功能。
“上海教育博物馆宜选址在上海宝山的吴淞创新城。”据张治介绍,宝山区作为南北转型的核心地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历史地位。
当前,我国教育主题的博物馆极少。地方性、专题性教育博物馆相继建立,城市级或主题性的教育博物馆比较分散,普遍存在场所规模小、辐射范围较窄(选址集中在教育场所和学校)、资源整合弱等问题与挑战。
张治坦言,聚焦“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博物馆,目前还是空缺,若上海教育博物馆规划设立比较完善,完全可以承担国家教育博物馆落地的任务,为全国建立一个行业类的标志性文化地标。
下一篇: 沪考欣语|春招各校招生情况简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