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沪上多所大学派出跨学科团队,助力“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 高校硬核科技“探密”水下沉船

新闻

幕墙启装!中建东孚上海公司张江“城中村”改造及TOD综合体项目打造绿色科技新地标 幕墙启装!中建东孚上海公司张江“城中村”改造及TOD...

继主体结构封顶取得突破后,中建东孚上海公司张江“城中村”改造及TOD综合体项目再传捷报。近日,项目幕墙工...

  • 人民城市的温暖答卷,东孚上海公司松江南站项目筑...

    助力民生展央企担当,扎根上海建幸“孚”家园。东孚上海公司松江南站项目作为“十四五”期间上海市重大工程承载着千家万户安居梦,在黄埔江畔书写着新时代民生篇章。 一、全速推进,跑出民生工程速度 自签订土...

  • 以党建之力,兴强企之业,构建“浦江潮生4个+”工作...

    东孚上海公司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以“两个维护”为统领,牢记“国之大者”,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运用“浦江潮生4个+”党建工作模式,保障了各项重点任务...

  • 创新科技赋能设计美学,2025华为鸿蒙智家设计大赛...

    AI技术的浪潮下,“空间智能化”在家居场景中持续渗透及应用,通过兼容性、技术力、感知力,让设计师借助其力量创造出更加人性化、情感丰富的空间,从而开辟出新的空间场景设计新思潮。 为推动空间智能化在...

  • 中建东孚上海公司松江南站项目筑起幸福人居坐标

    助力民生展央企担当,扎根上海建幸“孚”家园。中建东孚上海公司松江南站项目作为“十四五”期间上海市重大工程,承载着千家万户安居梦,在黄埔江畔书写着新时代民生篇章。 一、全速推进,跑出民生工程速度 自...

  • 保乐力加中国发起“为了TA,不酒驾”公益活动 倡导...

    2025年5月23日,上海——在“5·25”交通安全宣传日与端午小长假即将来临之际,国际知名进口烈酒与葡萄酒集团保乐力加在倡导“理性欢聚”上又有新动作。今日,保乐力加中国宣布发起以“为了TA,不酒驾”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

财经

约500款上海App已完成鸿蒙化创新升级,鸿蒙生态在...

5月9日,在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和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的指导下,上海千行百业企业代表和Harmony...

  •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20 年的公司,是东方通财企业旗下的投资者社区。该公司致力于为中国投资者提供跨市场、跨品种的数据查询、资讯获取、互动交流和交易服务。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朝...

  • 龙年压岁金上市首发 交通银行精彩亮相2023钱博会

    12月1日,2023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正式开幕,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刘建军出席开幕式。当天,交通银行举办“一路长红·龙年压岁金”上市首发仪式,以服务“藏金于民”推动财富金融高质量发展。 首发仪式上,交行个金部...

  • 扬帆自贸,浦赢四海 浦发银行自贸金融纪实宣传片,...

    2023年,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的10周年。10年来,浦发银行作为自贸金融服务的先锋银行,始终追随着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步伐,一路见证了中国自贸区的发展与蜕变。深耕自贸区金融服务10载,浦发...

沪上多所大学派出跨学科团队,助力“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 高校硬核科技“探密”水下沉船

发布时间:2022/11/27 新闻 浏览:212

近日,“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工作备受关注。专家披露,从古船中出水的陶瓷器就达600多件,其中,有一个高约半米的瓷瓶目前正躺在复旦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里。“将分子考古、古基因组的前沿技术运用于沉船考古,还是第一次。”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介绍。

一段水下拍摄的沉船内部视频、一只装着稻谷和泥土的瓷瓶、一份钻孔地层记录……在一则则沉船考古“新闻”的幕后,活跃着一批沪上科研人员的身影。其实,早在七八年前,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学者就加入到了和沉船考古相关的研究工作之中。来自高校的硬核科技和前沿基础研究,更是深度参与此次沉船的“解密”。

一段来之不易的水下影像,展示古沉船的文物价值

这几天,刚从沉船打捞现场回到大学校园的程启兴,正在实验室里琢磨此次水下考古项目中获得的新技术灵感。

程启兴是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的一名90后青年教师,也是上海大学参与现场作业团队的领队。程启兴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披露了一则幕后花絮:早在几年前,古沉船刚被发现时,还无法确定其大小、年代及是否具备考古价值。后来,通过团队拍摄的水下沉船视频,发现其中一个船舱里满载着瓷器,从而证明了船上的文物存量大,并大大推动了此次考古项目。

程启兴感慨地说,沉船影像来之不易,因为古沉船多处于急流、暗礁复杂水域,水质较为浑浊,所以很难拍到清晰的水下情况。上大“精海”无人艇团队通过运用浑浊水域水下摄像装置、浑浊水域智能图像增强和声呐图像智能判读等技术,在古船早期探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续考古将如“开盲盒”般带来惊喜

负责此次古船生物考古工作的,正是文少卿领衔的团队。文少卿介绍,在取样的过程中,团队发现瓷瓶内泥土上层基本由贝壳类组成,而下层泥土里有一些杯子,杯子里有一些稻壳。“古人很有智慧,用稻壳来防震,再把杯子放在里面,从而节省空间,在船上就可以带更多的货物。”

过去一个多月,团队已对泥土、贝壳、稻壳等样本展开深入研究。“一个瓶子里虽然只装着泥沙、稻壳、杯子,但如果从微观层面研究,它们给你的信息是无限的。”文少卿笑言,正可谓“一瓶观船史,一船看世界”。

今年8月以来,文少卿团队已对沉船生物考古综合研究进行前期规划,研究成果或将反映古船的使用历程、埋藏过程、沉船遗址的变迁以及航行历史等。“这种感觉就像‘开盲盒’,对古船打捞之后的深入考古研究,非常值得期待。”文少卿认为,此次打捞出来的不仅是一艘沉船,而且是一段历史。例如,通过研究、重塑古船的航线后,我们有可能了解彼时长江、东海的航运史,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推测沉船事件可能与台风灾害天气有关

“长江口二号”古船究竟因何沉没?2017年,沉船被打捞之前,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张华教授团队就受委托进行沉船所在位置的沉积环境分析。

上海市文保中心在沉船所在位置实施钻孔,取得了13余米长的地层记录。王张华介绍,团队对钻孔地层进行了沉积构造、粒度、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碳十四、光释光测年等多项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沉船事件之前和之后,北港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钻孔地层记录和历史海图,共同证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沉没于北港贯通之前的涨潮槽环境。

另外,关于古船沉没的原因,考古专家已基本确定,该沉船属于专门适应浅滩区航行的沙船,故可以排除搁浅。地层记录显示,沉船事件层与下伏涨潮槽沉积层之间有一个侵蚀面,侵蚀面上有一个砂质薄层。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该薄层砂的粒径明显大于现代北港的砂质沉积,而与北港贯通之前的拦门沙及前缘斜坡的砂层更为接近,可见该砂质薄层为波浪成因、而非洪水成因。因此,王张华教授团队大胆推测,沉船事件很可能与台风灾害天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