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考古”:在行走中找寻“遗失的美好”

新闻

北汽重卡数字孪生智慧工厂落成投产 北京重卡首台车下线即交付 北汽重卡数字孪生智慧工厂落成投产 北京重卡首台车...

3月28日,中国首个重卡数字孪生智慧工厂落成投产暨北京重卡首台车下线仪式在北汽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举行。...

  •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宝山4个项目获上海产学研合...

    第十四届“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日前揭晓并颁奖。在各区及相关市级部门选送的200余个项目中,有40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宝山区4个产学研项目榜上有名。其中,上海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海隆石油...

  • 居民“办事”不出小区!上海首个区试点个人政务远程...

    3月29日,如何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的实实在在的个人政务服务?记者从静安区获悉,该区在全市首个试点的“静邻帮办”个人政务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目前已覆盖全区14个街镇的246个居委会。132项个人政务事项,...

  • CHIC 2023春季博览会开展首日,白马馆人气爆棚 签...

    3月28日,2023春季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下简称“CHIC 2023春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启幕,引领2023年全国时尚潮流新趋势,为服装产业注入新鲜活力。广州白马服装市场作为全国十大专业市场携手众...

  • 上海:倾听“青春合伙人”的金点子

    很多上海年轻人,都乐于向政府部门提建议。来自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该办公室成立两年来,共收到市民建议意见超过16万条,其中投入到人民建议征集信箱的建议中,80后、90后所提建议占比超五成。 ...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专委会成立大会暨学术...

    3 月 24 日,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养生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 2023 年“结合医学”养生学学术年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召开。会议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本领域各专业的权威专家云集,从音乐、茶...

财经

占全市GDP约13%,从业人员人均产出170万元,上海文创产业为什么强 占全市GDP约13%,从业人员人均产出170万元,上海文...

2022年上海文创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约13%,文创从业人员人均产出达170万元,凸显产业发展的韧性和活...

  • “京沪携手”,闵行在北京牵手“新伙伴”

      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会同闵行、虹口两区投资促进部门,在北京开展“双城合璧共创未来”2023上海·北京投资合作推介会,来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领域的近200家在京企业...

  • 以基金引产业,闵行浦锦深化“湘商创投圈”招商合作...

    近日,由上海市湖南商会和闵行区浦锦街道联合主办的“创赢全球,湘聚上海——2022全球湖南人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盛典“成功举行,33家投资机构、300多名政商企业嘉宾汇聚一堂,活动同期宣布湘赛一期基金启动,湘商浦锦...

  • 上海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

      以“特区计划”支持“无用之大用” 上海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研发一款光帆飞行器,用高能激光推动100纳米厚、展开后约10平方米的光帆,将飞行器加速到光速的20%,飞往...

“城市考古”:在行走中找寻“遗失的美好”

发布时间:2021/10/25 新闻 浏览:95

武康路216弄,西班牙式独栋洋房,底楼是一家有情调的手工饰品店,巴金故居就在正对面——一栋走过路过容易被错过的小楼。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城市考古队”却意外驻足于此,领队指着弄堂门牌,讲起了电影《风声》原型的故事。

已是沪上“网红”街道的武康路上,不只有武康大楼、罗密欧阳台等,越来越多喜爱探寻城市文脉的都市青年热衷于“有文化地轧马路”——他们不满足于到“网红”地标“打卡”,而是主动走进街巷里弄,听听往昔的故事,瞧瞧复古与现代交错的楼房,与老人家坐着聊聊天……以此触摸城市肌理,留存历史记忆,更挖掘出深藏在城市律动中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基因。

在申城大街小巷,活跃着一支支“城市考古队”,他们以脚步“阅读”城市,更以此融入历史、筑梦未来。

何以上海?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认为,上海是最适合进行探究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时空和人文“形态”。从任何一个地方出发行走5公里,沿路即可观赏到各类建筑与接地气的生活百态。“红色文化的味道、海派文化的气息、江南文化的韵律……每一处不尽相同,每一个故事都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揭示着城市软实力的密码。你发掘着故事、记录着故事,也成了城市故事的传递者、讲述者。”

以脚步丈量,挖掘城市“宝藏”

通过行走、寻访来了解一座城市,许多人称之为“城市考古”——可每名“考古学者”都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

王启元,作为一名“城市考古队的领队”,近两年间带过上百人走街串巷。在他看来,“城市考古”就是根据一个线索出发,在行走中了解街镇连结逻辑、城市形成轨迹,更重要的是找寻“遗失的美好”。

挖掘一座城市的“宝藏”,从阡陌村落到高楼大厦,从山间小溪到河道堤岸,从幽静深邃到车水马龙。王启元认为,还可以去老城厢走一圈,那里是城市的“根”,哪怕一扇落了灰的旧门窗都尘封着历史印记。

王启元团队从虹口区老船坞码头出发,沿着虹口港一路朝四川北路前行,直至最北面的淞沪铁路。“走走停停,新式建筑与旧改基地交错出现,不用我特别陈述,队员们便能清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也能对生活的地方建立基本人文思考。”

在上海,这样的队伍有很多。其中,最初明确提出“城市考古”概念的“上海城市考古”团队,由两名80后徐明和阿松于2018年联合创办,至今已经举办200余场活动,收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所设计的“考古”线路堪称独一无二,就以“马丁太太的上海记忆”为例,这是一条感受海派风情的线路。1940年,外籍友人马丁夫妇在上海居住了一段时间,马丁太太悉心保存着那些当时用过的票据、老照片。阿松机缘巧合收到了这些“宝物”,便以场景还原方式带领参与者“穿越”到80年前,亲身体验马丁太太“平凡的一天”。

有文化地逛马路,了解城市融入城市

两个月前,家住南丹路光启公园附近的肖悦发现:“原来,我家门口并不是徐光启的出生地。”这也促使她开启了探寻城市记忆的大门。通过查询资料,她得知徐光启出生于老城厢的太卿坊。隔日,她便起了个大早,沿着光启南路一路行走探访。穿过一条条小巷,看到了小小的石碑,还有低矮的屋檐……

是的,谁不爱有文化地轧马路呢?“小而精”的品质,边行走边“阅读”,随处都有惊喜。徐明曾做了粗略统计,参加活动的三分之二都是年轻人,90后居多。

90后陈小伟在社交平台上注册了账户,“随时开团”带领市民游客漫步老城厢,这一走就是四年。“这些年几乎走遍了老城厢的每个角落,也见证了城市变化与江南文化,我所做的不过是用眼睛和脚步留住历史,让更多人体验上海的烟火气。”

“城市考古,本身就是一种可移动文物的解读,需要人去亲身参与、实地感受。”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老师周培元是名经验丰富的“领队”,他发现,新时代青年懂得接驳健康美好生活,从而在潜意识中主动贴近人文情怀开展探究,他们更愿意走出家门拥抱未知世界。而上海的城市品格和底蕴,与当代青年的需求和追求完美契合。

城市的温馨,自然而然在这一过程中显现。“有着丰实底蕴的上海,收藏了太多太多惊喜,其内核更影响着人们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周培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