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一图看懂《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
-
奇卡 QICA 携手邓亚萍、胡麟鹏 ,共庆第十届睿卡嘉...
2025 年 10 月 18 日,第十届“ 方寸之间”睿卡嘉年华在上海浦东正大广场圆满举办。作为国内收藏卡领域的代表性盛会,活动汇聚了众多行业品牌与收藏爱好者 ,共同见证收藏卡文化的蓬勃发展...
-
浙江中小学生秋假在即,濮院多元场景满足亲子家庭...
近期,浙江11个地级市全部发布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标志着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绝大多数地市都安排在了11月的不同时间,与周末相连形成5天假期。这一假期安排为众多家...
-
“315龙鸡安心购”全国推广行动正式启动...
千亿级社区消费蓝海待掘金!“315龙鸡安心购”全国招商启动 记者从“315龙鸡安心购”组委会获悉,国内领先的AI智慧零售平台——“315龙鸡安心购”日前在浙江宁波隆重启动全国推广行动。本次启动仪式不仅是平台迈向全国...
-
“骅”章新启,聚“力”同行 恩骅力虹桥办公室暨中国...
上海,2025年9月23日——全球工程材料领域领导者恩骅力(Envalior)今日宣布,其整合后的首个以中国为核心、辐射亚洲的战略枢纽——上海虹桥办公室暨恩骅力体验共创中心盛大开业。该中心的启用,是恩骅力“贴近中国本...
财经
-
约500款上海App已完成鸿蒙化创新升级,鸿蒙生态在...
5月9日,在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和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的指导下,上海千行百业企业代表和HarmonyOS应用开发者齐聚“HDD·上海鸿蒙生态伙伴论坛”,共同见证HarmonyOS带给用户的全场景体验升级。现场,随申办...
-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投资者社区
北京东方通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20 年的公司,是东方通财企业旗下的投资者社区。该公司致力于为中国投资者提供跨市场、跨品种的数据查询、资讯获取、互动交流和交易服务。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朝...
-
龙年压岁金上市首发 交通银行精彩亮相2023钱博会
12月1日,2023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正式开幕,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刘建军出席开幕式。当天,交通银行举办“一路长红·龙年压岁金”上市首发仪式,以服务“藏金于民”推动财富金融高质量发展。 首发仪式上,交行个金部...
上海电力大学办学70年巡礼(下):砥砺奋进,加快能源特色高水平地方一流大学建设 | 专题
发布时间:2021/10/16 新闻 浏览:353

从传统电网、智能电网,到步入能源互联网时代,上海电力大学紧随能源电力行业变革,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批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了让边远地区的居民也能享受更先进的电力服务,每年,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纷纷投身遍布全国各地的电力基层岗位,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报国之志。
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李和兴指出,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当前,上海电力大学正全方位对接能源产业链。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学校正着力构建更符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学科体系,打造富有科研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面向未来的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
继2018年成为上海市首个整体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试点高校之后,上海电力大学正朝着能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快速前进。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构建面向未来的优势主干学科群
浦东临港新片区,一间占地千余亩的“超大实验室”里,所有在校学生都可随时开展“虚实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实验项目,还能尝试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各种极限类实验。
这间“超大实验室”,就是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的整座校园,也是全国首批、上海首个在网运行的“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
在这里,3D建模的真实校园建筑场景为青年学子们提供沉浸式学习理论知识的环境。有趣的风电、光电能量转化等实验设计,配合着视频讲解文字与原理图,让大家可以在电脑上反复操作虚拟仿真的实验步骤,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既生动又实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学校还采用“绿色校园能量转换、收集与EMS管理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软件,通过三维建模完整复现校园能量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和科研项目,覆盖物理、能源电力、信息化等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专业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该软件已获批2020年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类“一流课程”建设。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打造基于“新能源发电-输配电-用电-储能”的全产业链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海电力大学紧随智慧、绿色能源产业风口,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优势主干学科群,以期培养更多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学校已经形成的三大学科群,分别为智慧能源管理、智慧电网和清洁安全发电。其中,主干学科包括电气工程、动力工程、管理科学工程。近年来,上海电力大学逐步完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上海电力大学,提及一张“成绩单”,师生们总是备感自豪:从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看,学校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近年来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7%,研究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9%。
就业高质量,是对办学高质量的直接佐证。培养一流应用型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上海电力大学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与行业企业共建基地、资源共享,不断深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全程育人机制,走出一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学校实施的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就颇具特色。简言之,即由学校、企业各派一名指导教师,带教并鼓励学生从行业一线中寻找课题、突破创新。按照培养方案,学生在经过为期三年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成长为基础扎实、技能成熟的电力工程师。目前,学校已与国家电网、各省市电科院等知名企业共建20余个研究生工作站,评聘350余名企业导师、100余名企业特聘教授。自2016年起,上海电力大学与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教学基地。2019年,“上电—临港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成为全国电行业首个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2020年,学校还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签署工程管理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协议。
当前,上海电力大学拥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总规模一万三千余人。学校已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10余家、产学研合作基地130余家,以期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更好服务能源电力行业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上海电力大学还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非学历教育服务。去年,特斯拉把300名员工送进校园,与上海电力大学携手打造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新范式。迄今,上海电力大学共培养近五万名函授毕业生。其中,涌现出全国劳模、电力行业领军人物、高级管理人才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在全国高校中,上海电力大学还率先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电力技术及管理干部培训,服务足迹覆盖印尼、波兰、巴基斯坦、蒙古、老挝、缅甸、俄罗斯、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等20多个国家。
提升人才“软实力”环境“硬实力”,助力国家重大科研攻关
如今,上海电力大学汇聚了一批年富力强的科研“潜力股”:超过80%教师为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才。
近年来,学校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频频发力,在科研领域屡次实现突破。由符杨教授领衔完成的《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学校首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该项殊荣。

科研人才“软实力”和科研环境“硬实力”两手抓,上海电力大学正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还建设了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助力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各项重大科研攻关。
近十年,上海电力大学共承担科研项目3000余项,合同金额7.8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百万级以上产学研项目11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分布式综合能源微网群能量交互随机博弈与优化运行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通量网络攻击智能检测与场景构建研究”,以及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智能工厂的以太网技术验证及示范”等。
显然,一所高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科研经费,这也是评价大学学术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2020年,上海电力大学获得的科研经费已达1.3亿元,实现“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22%。
有了经费保障,学校如虎添翼地建设了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15类共2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十年,这里诞生了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奖项共计89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29项。
2011年-2020年,学校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数量也逐年上升。目前,学校拥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I类知识产权569项,II类知识产权351项,并成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高校。
走过70年的光辉办学历程后,上海电力大学将以奋进者的姿态,与时代同行,与社会俱进,不断凝练特色推进内涵建设,倾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