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平价头等舱!曹操出行专车登陆上海
“这个怎么领?”“给我来一杯美式!”上海BFC外滩金融中心户外一辆硕大的白色汽车引人瞩目,旁边的咖啡档口也是人来人往——这是曹操出行专车登陆上海所举办的送咖啡活动。 游客在现场参加活动 2022年,曹操出行...
-
上海医大医院眼科「OPT干眼治疗开放日」活动圆满结...
5月21日,上海医大医院眼科与美国科医人激光科技公司联合举办的OPT干眼治疗开放日在医大眼科举行。上海医大医院眼科主任陈超丽,科医人激光有限公司代表及部分康复患者参加。 我国干眼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
-
上海港汇恒隆广场520特别联动音乐剧《剧院魅影》中...
(5月20日,上海)梦之乐章,华丽启幕,传奇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5月登陆申城,作为沪上高端生活方式风向标,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携手《剧院魅影》中文版特别联动,在520将现场化身华丽剧院,为广大消费者和粉丝...
-
深圳:高技能人才高地建设先行示范助力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高东春接受采风行媒体团采访 (陈赞亮 摄)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报道)深圳市人社部门落地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决策部署...
-
第27届美博会即将开幕 香水霸主颖通带来多元新潮亮点
第27届CBE中国美容博览会(以下简称“美博会”)将于5月12日-5月1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美博会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美容化妆品行业贸易展会,吸引众多行内人士汇聚于此,共同探索行业发展趋势,为美妆产业焕...
财经
-
2022年上海券商共保荐111家企业IPO上市,融资2245亿元
4月7日,上海证监局组织召开辖区证券经营机构监管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上海证券经营机构克服疫情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当年共保荐了111家企业IPO上市,融资规模2245亿元,主承销...
-
用收税大数据帮企业“牵线搭桥”的“云链通”再升级,...
近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税务机关共同发布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云链通3.0项目方案,加快了示范区税收大数据助企的步伐。 税务云链通项目最初发起于2020年疫情期间,税务部门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企...
-
上海杨浦:打出人才组合拳 攀登双创新高峰
4月7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上海市杨浦区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以人才战略引领全区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去年,杨浦区GDP总额达到2076.97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
上海电力大学办学70年巡礼(下):砥砺奋进,加快能源特色高水平地方一流大学建设 | 专题
发布时间:2021/10/16 新闻 浏览:149
从传统电网、智能电网,到步入能源互联网时代,上海电力大学紧随能源电力行业变革,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批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了让边远地区的居民也能享受更先进的电力服务,每年,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纷纷投身遍布全国各地的电力基层岗位,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报国之志。
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李和兴指出,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当前,上海电力大学正全方位对接能源产业链。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学校正着力构建更符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学科体系,打造富有科研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面向未来的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
继2018年成为上海市首个整体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试点高校之后,上海电力大学正朝着能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快速前进。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构建面向未来的优势主干学科群
浦东临港新片区,一间占地千余亩的“超大实验室”里,所有在校学生都可随时开展“虚实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实验项目,还能尝试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各种极限类实验。
这间“超大实验室”,就是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的整座校园,也是全国首批、上海首个在网运行的“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
在这里,3D建模的真实校园建筑场景为青年学子们提供沉浸式学习理论知识的环境。有趣的风电、光电能量转化等实验设计,配合着视频讲解文字与原理图,让大家可以在电脑上反复操作虚拟仿真的实验步骤,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既生动又实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学校还采用“绿色校园能量转换、收集与EMS管理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软件,通过三维建模完整复现校园能量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和科研项目,覆盖物理、能源电力、信息化等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专业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该软件已获批2020年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类“一流课程”建设。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打造基于“新能源发电-输配电-用电-储能”的全产业链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海电力大学紧随智慧、绿色能源产业风口,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优势主干学科群,以期培养更多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学校已经形成的三大学科群,分别为智慧能源管理、智慧电网和清洁安全发电。其中,主干学科包括电气工程、动力工程、管理科学工程。近年来,上海电力大学逐步完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上海电力大学,提及一张“成绩单”,师生们总是备感自豪:从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看,学校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近年来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7%,研究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9%。
就业高质量,是对办学高质量的直接佐证。培养一流应用型能源电力复合型人才,上海电力大学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与行业企业共建基地、资源共享,不断深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全程育人机制,走出一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学校实施的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就颇具特色。简言之,即由学校、企业各派一名指导教师,带教并鼓励学生从行业一线中寻找课题、突破创新。按照培养方案,学生在经过为期三年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成长为基础扎实、技能成熟的电力工程师。目前,学校已与国家电网、各省市电科院等知名企业共建20余个研究生工作站,评聘350余名企业导师、100余名企业特聘教授。自2016年起,上海电力大学与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教学基地。2019年,“上电—临港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成为全国电行业首个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2020年,学校还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签署工程管理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协议。
当前,上海电力大学拥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总规模一万三千余人。学校已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10余家、产学研合作基地130余家,以期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更好服务能源电力行业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上海电力大学还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非学历教育服务。去年,特斯拉把300名员工送进校园,与上海电力大学携手打造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新范式。迄今,上海电力大学共培养近五万名函授毕业生。其中,涌现出全国劳模、电力行业领军人物、高级管理人才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在全国高校中,上海电力大学还率先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电力技术及管理干部培训,服务足迹覆盖印尼、波兰、巴基斯坦、蒙古、老挝、缅甸、俄罗斯、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等20多个国家。
提升人才“软实力”环境“硬实力”,助力国家重大科研攻关
如今,上海电力大学汇聚了一批年富力强的科研“潜力股”:超过80%教师为5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才。
近年来,学校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频频发力,在科研领域屡次实现突破。由符杨教授领衔完成的《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学校首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该项殊荣。
科研人才“软实力”和科研环境“硬实力”两手抓,上海电力大学正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还建设了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助力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各项重大科研攻关。
近十年,上海电力大学共承担科研项目3000余项,合同金额7.8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百万级以上产学研项目11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分布式综合能源微网群能量交互随机博弈与优化运行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通量网络攻击智能检测与场景构建研究”,以及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智能工厂的以太网技术验证及示范”等。
显然,一所高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科研经费,这也是评价大学学术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2020年,上海电力大学获得的科研经费已达1.3亿元,实现“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22%。
有了经费保障,学校如虎添翼地建设了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15类共2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十年,这里诞生了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奖项共计89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29项。
2011年-2020年,学校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数量也逐年上升。目前,学校拥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I类知识产权569项,II类知识产权351项,并成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高校。
走过70年的光辉办学历程后,上海电力大学将以奋进者的姿态,与时代同行,与社会俱进,不断凝练特色推进内涵建设,倾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