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家门口的“宝藏空间”让上海更温馨

新闻

“最美”的姿态,是向前冲锋的姿态,2022年度杨浦区“最美退役军人”揭晓 “最美”的姿态,是向前冲锋的姿态,2022年度杨浦区“...

3月23日,“最美”的姿态,是向前冲锋的姿态。今日,杨浦区举行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4个先进集...

  • 今起正式发售车票!沪港高铁4月1日起恢复开行

      3月23日, 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局集团)介绍,为进一步满足内地与香港间旅客出行需求,4月1日起,上海虹桥至香港西九龙G99次列车(简称沪港高铁)恢复开行,4月2日起,香港西九龙至...

  • 全力打造长三角“后花园”,“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走...

    3月21日报道:以“诗和远方今在上虞”为主题的2023“上海·上虞周”文旅专场推介会在上海举行。通过文旅资源推介、精品路线介绍、主题活动发布、潮玩博主分享等多样化形式,向上海展示上虞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旅游魅力。 ...

  • 上海临港发布方案支持人才发展 在10个方面提出举措

      昨天,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举办2023年全球人才云聘会,《临港新片区人才筑巢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方案从培育前沿产业集群、完善基础教育配置、加大医疗资源供给、构建高品质生活、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 苏州河畔结伴游 上海举办沪台青年交友活动

    3月20日,“很高兴可以和大陆青年一起深度游玩苏州河沿岸,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台湾音乐女教师杨育欣19日在苏州河畔参加“缘聚SH寻YOU苏河”沪台青年交友活动时对媒体说。 此次活动吸引60余位工作、生活在上海...

  • 聚焦如何建设中国式新型能源体系 第四届中国能源行...

    3月18日,以“中国式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能源行业前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论坛活动采用线下论坛、线上直播连线双模式,聚集能源领域的政府机关代表、能源领军企业高管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围...

财经

上海经济发展韧性活力持续显现 呈回稳向好趋势 上海经济发展韧性活力持续显现 呈回稳向好趋势

3月22日,《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总体来看,上海经济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严峻...

  • 浦发银行推出共享作业模式 以服务效率为导向 切实...

    日前,浦发银行通过共享作业模式,成功为办公地点位于上海浦西的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近完成在该行临港支行的开户业务。2023年以来,浦发银行在自身效率提升方面不断挖潜,牢固树立“让开户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思维...

  • 今年前两月上海口岸进口非洲农产品超过1亿美元

      今年前两月上海口岸进口非洲农产品超1亿美元 近日,133吨来自非洲马里共和国的进口芝麻运抵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充分发挥“绿色通道”效能,实现当天查检、放行、出证全流程。 今年以来,外港海关...

  • 沪浙毗邻地区携手成立这个组织,整合各自优势推进...

    近日,沪浙毗邻统战“农创新联会同心促共富”主题活动暨“机关建设年实干谱新篇——做一周村居干部6.0版”调研活动启动仪式在金山区廊下镇举行。在现场,沪浙毗邻农创新联会正式揭牌,这也是全国首家毗邻地区新联会合作...

家门口的“宝藏空间”让上海更温馨

发布时间:2021/09/26 新闻 浏览:147

  3D打印艺术装置“云”。

关于一座城市的美好感知,在“圈”里落细落实,上海已持续探索了七年。

2014年,上海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即在市民15分钟步行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2016年发布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细化一系列参数,使“开门七件事”的便利性更为具体;2019年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三年行动。目前,上海已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介绍,在已有三年行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着手制定《关于全面持续推进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实施意见》,接下来将全面推开“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本要求虽然一致,但各街区在落实时因地制宜、因需制宜,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地贴近民心。正在举行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示的就是这一充分体现城市软实力、让市民引以为豪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生动实践。

  

助老,散发温度的智慧社区

不难发现,公共养老设施的建设是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重点谋划的内容之一。长宁区新华路街道60岁以上人口有2.2万,占户籍人口的36.9%,街道把注意力放在老年群体上。2019年12月,位于番禺路222弄50支弄6号的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启动运营,整体设计为海派风格,与新华社区的总体风貌和历史底蕴相呼应。为老服务中心设有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认知症照护专区等,可提供助餐、助浴等20多项服务。

今年,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施智慧化改造升级,建设了智慧养老数字化集成平台与“新华惠老通”小程序,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全面整合各类养老资源,营造从智能门禁、智能测温、刷脸支付到语音呼梯、健康档案、防跌倒报警、全智能小屋、炒菜机器人等集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爱等于一体的智慧全场景空间。同时,新华路街道以“15分钟社区养老生活圈”建设为抓手,开发制作了老年生活电子地图。老人只要轻轻一点,就能使用活动查询、活动预约、自动导航等功能,方便精准安排生活日程。

目前,公共养老设施已基本覆盖上海主城区所有街道,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社区老年人群可以享受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

  

更新,老地方焕发新潜力

微更新是空间的活化,更是社区力量的唤醒。“15分钟社区生活圈”既讲究设计,更讲究“社”计,最终让市民熟悉的家园更美更宜居。

曹杨环浜是普陀区曹杨新村的文化传承带、睦邻交往带和蓝绿生态带,全长2.14公里。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点项目之一,打通断点是关键一步。在更新中,部分公共空间被释放出来,休憩区适当增加亲水平台,提高亲水性。环浜历史上有八景,贯通后,这里会增设多座步行桥。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环浜和沿河几座公园内将增添公共艺术作品,展现曹杨生息活力、四季美景。

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这样的改变同样发生着。抚顺路上的口袋花园原有一圈不锈钢家具,不美观也无具体功能。改造后,两个动物滑梯增添童趣,还多了几把摇摇椅,成为小朋友们玩耍的天地。在保证原有绿化率的前提下,这里添加了跳房子区域,刷新了休憩小亭、栅栏,整个空间更明亮。苏家屯路才短短100米,经设计师艺术点化后,林荫道上散落着不少创意雕塑、城市家具,既给居民提供了休息区域,又美化了街景。

  

百姓事,“家门口”都搞定

社区生活圈,既是体现物质空间的设施圈、环境圈,也是凸显情感维度的邻里圈、社交圈。它的载体,是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

今年以来,位于徐汇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66梧桐院·邻里汇”不断升级,让周边居民进一扇门,做多件事。社区食堂、梧桐会客厅、家门口“四史”馆、汇治理议事厅、“大课堂、小舞台”等各类空间和服务精彩纷呈,更好满足市民多元化、个性化需要。每天各个时段,公共空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主题党课、公益讲座……这里宛如一处“宝藏”空间。目前,徐汇区已实现13个街镇“邻里汇”和306个居民区“邻里小汇”全覆盖。

同样,虹口区的市民驿站、闵行区的邻里中心、杨浦区的睦邻中心、浦东新区的“家门口”服务体系等,根据实际需求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综合服务品牌,并日益成为市民身边的多功能“公共客厅”。

生活便利性、文化多样性的社区建设,将重心下沉再下沉,更亲密触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15分钟社区生活圈”拉近了人与城市的心灵距离,让上海更温馨,让市民引以为豪。